新冠肺炎誘發心臟問題?心臟病患者要小心

新冠肺炎誘發心臟問題?心臟病患者要小心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隨著口罩令解除,我們已處於後疫情時代,不少人於染疫後均出現長新冠症狀,除一般我們了解的腦霧、容易疲倦外,新冠肺炎亦可能影響心臟。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不少人於染疫後出現心口痛或心跳加快等問題,而心臟病人的問題更甚,他建議,強健心臟可以由運動開始,但就要逐步鍛煉,亦要適可而止。

來源報導:AM730
隨著口罩令解除,我們已處於後疫情時代,不少人於染疫後均出現長新冠症狀,除一般我們了解的腦霧、容易疲倦外,新冠肺炎亦可能影響心臟。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不少人於染疫後出現心口痛或心跳加快等問題,而心臟病人的問題更甚,他建議,強健心臟可以由運動開始,但就要逐步鍛煉,亦要適可而止。

來源報導:AM730
分享
1
【縮短輪候通波仔 避免心臟病發】
據人口健康調查數字,心臟病正影響最少10萬港人,其中常見的冠心病如急性病發,可致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猝死等嚴重併發症。嚴重冠心病患者須盡快通波仔,減低病發和死亡風險。惟公院手術輸候時間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藉過去的經驗,希望政府進一步加強公私營協作,讓患者可及時處理這「計時炸彈」。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心臟病在香港比想像中普遍,2020至2022年人口健康調查發現,香港15至84歲人士中,51.9%有高膽固醇、29.5%人高血壓,推算現時有近45%人屬心臟病高危人士。兩成屬嚴重個案是於2020年疫情期間開始、讓正於公院輪候通波仔病人能夠以貼近公院價錢,於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接受通波仔手術的一個計劃,至今已處理了1,000宗個案。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通波仔手術計劃」年齡最小的個案只有31歲;而需要安裝4個或以上支架的嚴重個案佔21.5%,為數不少,情況最壞的個案更植入了8個支架,當時手術可謂刻不容緩。」及早「拆彈」其中一位受惠者是年約50歲的劉先生,他患有高血壓和高膽固醇已有10年,並一直於公立醫院覆診。今年中接受身體檢查時,心電圖出現異樣,自己也感到胸口不適。7月獲轉介到公立醫院排期,但要到2024年初才見醫生。惟9月底心口再次出現不適,於是自行找醫生檢查,發現3條冠心血管有一條已塞了七至九成,另外兩條亦有輕微至中等阻塞。在朋友推薦下參加了計劃,10月內已完成通波仔手術。篩查找出其他毛病到現時為止已為1,061名長者做過檢查,發現逾半數人有瓣膜性心臟問題,如血液返流、主動脈擴張、風濕性心臟病;此外,亦有少數人驗出心房顫動。而心臟問題較嚴重並需要轉介跟進的佔12.4%。這些患者都是心臟有問題而不自知,如加強公私營醫療之間的橋樑,相信更多人可及早察覺和接受治療。加強公私營協作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督導主任李樹嫻認為,長者健康意識較為薄弱,未必察覺身體有毛病,往往到出現嚴重不適才求醫;另一邊廂,公院病人多,也難以為基層長者頻密監察。「要助長者及早發現及治療疾病,公私營協作應要更進一步,擴大涵蓋範圍至通波仔等手術;亦可考慮分流公院病人至私營機構,接受心臟檢查或手術。此外,社區篩查有助找出隱疾個案,因長者可留在熟悉的社區,加強接受篩查的動力;長遠而言也可增加長者的健康意識,並減輕醫療系統壓力。」資料來源:AM730
2
疫情下心臟科輪候再延長 醫療機構推社區篩查計劃助基層防患未然
公立醫院自2020年起,因應疫情暫停非緊急手術服務,心臟專科門診新症的輪候時間長達一年以上,有心臟問題的病人或許無法及時就醫,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有醫療機構有意在公私營醫療之間扮演中間角色,兩年前已推出的「通波仔手術計劃」手術予有需要的病人,並推出社區篩查計劃,有見疫情持續,該機構計劃在2023年將社區篩查計劃升級,一年進行6次社區篩查,預計約700人受惠。醫療劵無法完全減輕基層長者負擔今年72歲的譚女士,在公屋居住,曾有過家族病史,母親因心臟病去世。自身亦經常有心臟不適、容易氣喘和疲勞等問題,但因以往經歷過在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長,又無法負擔得起私營機構的醫療費用,遲遲沒有到醫院進行檢查。問到為何沒有使用政府醫療劵減輕部分醫療負擔,譚女士坦言日常需要用到醫療劵的情況有很多,如看牙科、中醫等,當中需要支付的費用並不少,根本沒能剩下多少額度能支付心臟檢查的開支。正好在今年遇上一個計劃在她家附近開設社區中心,便參與了社區篩查計劃。經專科診斷後發現她患有尖瓣逆流、高膽固醇等疾病,現時經中心轉介到公立醫院專科門診排期,但輪候時間仍需等到2024年。為減輕病人及公營機構壓力在本港致命疾病中,心臟病排行第三位。根據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統計自疫情起,每年因心臟病的死亡人數明顯上升,2021年死亡人數為6595人,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自2020年2月聯同嘉諾撒醫院發起,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更快捷,優惠價的「通波仔」手術,希望能縮短疫情下病人輪候公立醫院的時間,計劃目前共逾2,000位患者受患。同年11月服務正式恆常化,展開第二階段,推出免費社區篩查計劃,包括心臟超聲波,找出隱形患者,提供康復支援。社區篩查計劃明年增至6次 找出心臟病隱形患者有見疫情持續,今年5月更拓展檢查覆蓋範圍,推出涵蓋心臟、腦血管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務求讓各階層市民均可受惠,盡早獲得醫治。預計第三階段於2023年將社區篩查計劃升級,一年進行6次社區篩查,預料到時約700人受惠。公院輪候時間過長 小病拖成大病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暨心臟專科曾子欣醫生認為,現時公立醫院的輪侯時間過長,心臟病患者容易小病拖成大病,「原本只要食藥就解決到嘅問題,變到要做手術先解決到。」他希望有關計劃能給予市民多個選擇,同時減輕公營醫療和病人的負擔他。他以行車隧道作比喻,「公立醫院似紅遂,價錢便宜,但因服務人士眾多,輪候時間需時;私院則如西遂,價錢較貴,但輪候時間較快,而我哋嘅『通波仔手術計劃』則如東遂。」他認為介乎於兩者之間,比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快,價錢卻比私立醫院便宜。社協呼籲加強公私營合作走入社區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總幹事連瑋翹認為,「通波仔手術計劃」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以公私營合作的方式走入社區,直接為有需要病人提供轉介服務,有助於紓緩公營醫療壓力,但若果要根治香港的醫療問題,應要從兩大問題著手。他指出,第一是人口老化問題。香港長者人數每年增加五、六萬人,一名長者有機會身兼多種疾病,「一個長者同時睇緊七科、八科專科都並唔罕見,而當一個病人唔喺睇緊一個醫生,而係睇緊六、七個醫生嘅時候,醫療需求其實喺非常之大。」第二,是長者對預防疾病和健康意識貧乏。連瑋翹表示,在推行長者預防疾病時遇上很多問題,「因為基層長者大多嘅健康素養較低,進行檢查嘅動機亦相對低。另外,因社區預防風氣唔盛行,長者有時未必有病,但係想預早檢查,都搵唔到有相應服務。」他認為,加強公私營協作是較可行的方式推行基層長者醫療預防等措施,能有助於整個醫療制度的持續性。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呼籲社區各界與他們一同關注心臟病患,承諾未來服務將會繼續拓展,希望將來可以提供到更多與心臟疾病相關的手術以「優惠價」給有需要的病患。內容轉載: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