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心亂如麻」或中風 薄血藥減風險 部份備逆轉針劑危急可救命】

【房顫「心亂如麻」或中風 薄血藥減風險 部份備逆轉針劑危急可救命】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心跳紊亂看似並非大事,但其實長期心跳不規律即屬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較他人高。若有手麻、頭暈等症狀,可能已出現中風先兆,隨時可以致命。專科醫生提醒,應時刻留意心跳情況,需要時借助智能手錶的心電圖檢測功能監察心跳情況,如有懷疑,應盡快求醫。

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解釋,房顫患者的心跳可快可慢,心跳太快可影響心臟泵血功能,或令患者活動時感到「唔夠氣」,甚至呼吸困難;心跳太慢則可能令血液未能及時「上腦」而頭暈。除此以外,由於心房欠缺規律跳動的節奏,心房血流因而減慢,容易產生血塊,當血塊流出心房,就會沿血管到達不同部位,如手、腳、腸道、腦部等,堵塞該處血管而可能需要截肢、腸道壞死,以至更嚴重的缺血性中風,因此房顫絕非小病小痛。

智能手錶可輔助檢測房顫
因此,曾醫生提醒,假如自我察覺有心跳亂、心悸、快走時心跳急促,甚至覺得有一、兩秒暈眩感,不妨嘗試把脈初步評估心跳是否規律;如有智能手錶,則可嘗試利用內置的心電圖檢測功能進行基本檢查,又或者使用血壓計初步檢查心律,一旦有所懷疑,就應盡快求醫,並提供相關記錄讓醫生作參考之用。

視乎患者情況,醫生可通過基本檢查、心電圖檢查、24小時或72小時心電圖監測,可輔助確診房顫。確診後,醫生便需視乎病因決定治療的方向,部份患者可能是由於心臟發大、心瓣倒流、甲狀腺功能失調所致,就要循根本病因作出處理,以解決房顫的問題。

不過,曾醫生指,多數患者並無特別成因,故治療上主要則是治療心律不正的問題,以及降低中風風險。「兩者均可通過服藥或手術處理,如房顫導管消融術可治療心律不適的問題、左心耳封堵術則可減少心房血塊形成,從而降低中風風險。」

新一代薄血藥備逆轉針劑 危急時可救命
除了手術,曾醫生表示藥物效果亦相當理想,其中針對降低中風風險的藥物,近年發展出的新一代薄血藥成效理想,突破傳統華法林藥效不穩、與藥物及食物相沖等問題,故除了部份如置換機械心瓣的患者不適用新一代薄血藥外,現時多數患者均會處方此類藥物作降低中風風險之用。針對一些高風險出血的患者,醫生在處方此類藥物時,亦會視乎情況,將備有逆轉針劑的藥物列入考慮之列,「服食薄血藥有機會增加出血風險,約1%,若患者嚴重出血,需要立即逆轉薄血藥功效,逆轉針劑就能發揮其作用。」

以一位70多歲正服食新一代薄血藥、患有房顫的伯伯為例,某天因心跳過慢而暈眩,跌倒時不幸撞到頭部,送往醫院發現腦出血,當時出血範圍迅速擴大,需要緊急安排手術清除積血,幸而其服食的薄血藥備有逆轉針劑,得以即時停止藥效,隨即開始手術,最後手術成功,平安出院。當然,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不一,選用的藥物及其副作用亦有所不同,患者如有懷疑,應向主診醫生查詢。

資訊來源:晴報
心跳紊亂看似並非大事,但其實長期心跳不規律即屬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較他人高。若有手麻、頭暈等症狀,可能已出現中風先兆,隨時可以致命。專科醫生提醒,應時刻留意心跳情況,需要時借助智能手錶的心電圖檢測功能監察心跳情況,如有懷疑,應盡快求醫。

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解釋,房顫患者的心跳可快可慢,心跳太快可影響心臟泵血功能,或令患者活動時感到「唔夠氣」,甚至呼吸困難;心跳太慢則可能令血液未能及時「上腦」而頭暈。除此以外,由於心房欠缺規律跳動的節奏,心房血流因而減慢,容易產生血塊,當血塊流出心房,就會沿血管到達不同部位,如手、腳、腸道、腦部等,堵塞該處血管而可能需要截肢、腸道壞死,以至更嚴重的缺血性中風,因此房顫絕非小病小痛。

智能手錶可輔助檢測房顫
因此,曾醫生提醒,假如自我察覺有心跳亂、心悸、快走時心跳急促,甚至覺得有一、兩秒暈眩感,不妨嘗試把脈初步評估心跳是否規律;如有智能手錶,則可嘗試利用內置的心電圖檢測功能進行基本檢查,又或者使用血壓計初步檢查心律,一旦有所懷疑,就應盡快求醫,並提供相關記錄讓醫生作參考之用。

視乎患者情況,醫生可通過基本檢查、心電圖檢查、24小時或72小時心電圖監測,可輔助確診房顫。確診後,醫生便需視乎病因決定治療的方向,部份患者可能是由於心臟發大、心瓣倒流、甲狀腺功能失調所致,就要循根本病因作出處理,以解決房顫的問題。

不過,曾醫生指,多數患者並無特別成因,故治療上主要則是治療心律不正的問題,以及降低中風風險。「兩者均可通過服藥或手術處理,如房顫導管消融術可治療心律不適的問題、左心耳封堵術則可減少心房血塊形成,從而降低中風風險。」

新一代薄血藥備逆轉針劑 危急時可救命
除了手術,曾醫生表示藥物效果亦相當理想,其中針對降低中風風險的藥物,近年發展出的新一代薄血藥成效理想,突破傳統華法林藥效不穩、與藥物及食物相沖等問題,故除了部份如置換機械心瓣的患者不適用新一代薄血藥外,現時多數患者均會處方此類藥物作降低中風風險之用。針對一些高風險出血的患者,醫生在處方此類藥物時,亦會視乎情況,將備有逆轉針劑的藥物列入考慮之列,「服食薄血藥有機會增加出血風險,約1%,若患者嚴重出血,需要立即逆轉薄血藥功效,逆轉針劑就能發揮其作用。」

以一位70多歲正服食新一代薄血藥、患有房顫的伯伯為例,某天因心跳過慢而暈眩,跌倒時不幸撞到頭部,送往醫院發現腦出血,當時出血範圍迅速擴大,需要緊急安排手術清除積血,幸而其服食的薄血藥備有逆轉針劑,得以即時停止藥效,隨即開始手術,最後手術成功,平安出院。當然,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不一,選用的藥物及其副作用亦有所不同,患者如有懷疑,應向主診醫生查詢。

資訊來源:晴報
分享
1
急性胸痛評估-拆心臟病計時炸彈
自2020年11月開始,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幫助冠心病患者以相宜價錢做「通波仔」手術,目前已有555位患者受惠。中心將加入一站式急性胸痛評估服務,同時得到大鴻輝慈善基金資助,患者真正能夠以公院的預估費用做手術,並進一步紓緩公營醫療的壓力。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資深心臟科護士陳文偉表示,疫情下公院「爆煲」,非緊急手術暫停,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堵塞猶如「計時炸彈」,隨時因血管嚴重堵塞而心肌梗塞,由非緊急演變成緊急個案,「目前救護車及急症室服務有可能令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延緩及時治療的時機,手術因而變得複雜,患者承受更大的風險,甚至猝死。早前就有一個個案,他有胸口不適徵狀,檢查後發現心臟血管有多處堵塞,最後通波仔時要植入多達9個支架,若沒有及時處理,後果不堪設想。」延遲治療效果較差於2020年初,本地已有研究指出,心肌梗塞患者由出現病徵至接觸到醫護人員的時間,疫情出現前主要為少於1小時及1至3小時,疫情出現後則明顯延長至3至6小時及6至12小時為主。臨床結果亦發現,疫情後組別患者較多出現處理手法較複雜,或臨床結果較差,包括院內死亡、心因性休克、持續心室性心搏過速或心室纖維性顫動,以及要使用心臟機械輔助的情況。評估檢查手術一條龍為進一步紓緩公營醫療的壓力,嘉諾撒醫院門診、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於尖沙咀及中環的社區門診,將提供一站式急性胸痛評估服務。陳文偉指,受胸痛困擾的人士,可致電24小時熱線9722 0151,心臟科專科護士將作電話初步評估,有需要便會盡快安排見醫生和作相關檢查,如靜態或動態心電圖、超聲波、心臟酵素、心血管電腦掃描等。「如情況嚴重,將盡快安排患者到醫院接受緊急手術。曾試過最快的個案是早上見醫生,下午做手術,只要人手和手術室安排得到,都會盡早為患者處理。」真正公院價由於「嘉家護心2022」得到資助,合資格患者只需支付公營醫院的預估費用做通波仔手術。而醫院和醫生則以成本價和優惠價收費,當中的差額由大鴻輝基金負責。嘉諾撒醫院總經理許小虎博士指,「計劃將於4月開始接受申請和評估,目標資助人數為100人,估計每個個案補貼約二至三萬港元。視乎疫情發展和計劃成效,將來或繼續資助。」資助對象方面,無論是現時因疫情而延後通波仔的公院病人、經過醫生評估適合通波仔的病人,以及經過上述胸痛評估需要通波仔的病人,都適合申請。內容轉載:AM730
2
心跳紊亂? 慎防心房顫動致中風 及早察覺微創手術及藥物可減風險
年齡愈大 房顫風險愈高嘉諾撒醫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醫生指出,本港約有近7萬名房顫患者,多見於長者。據資料顯示,每100名60歲或以上的長者中,有4名長者患有心房顫動,而80歲或以上的長者比率更高,每4至5人中已有1名患有心房顫動¹。「年齡增長是患房顫的高危因素之一,此外還包括有心臟瓣膜毛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或內分泌失調,例如甲亢等人士。」林醫生強調,不少人以為房顫只是心跳快和亂一點,並無大礙,但事實卻不然。「房顫較冠心病更可怕,它所引致的中風較其他類型的中風更為嚴重,可導致殘障,死亡率也較高。」心房顫動形成血塊或阻塞腦血管致中風根據資料顯示,每年有逾12,000宗因中風入院的新症個案,當中約25%跟房顫有關²。或許很多人會不明白,中風是腦血管問題,跟心臟又有何關係?林醫生闡釋,正常的心跳始於右心房,由一組特定的心臟組織控制,發出穩定的電子信號,指令心臟每分鐘跳動60至100次。若有心律不正,則是在這組織以外,還有其他地方發號施令,帶動心室過速及無規律地跳動。「房顫患者的心跳,每分鐘可高達200、300次。混亂的電子信號會令心室不能跟心房協調跳動,導致血液未能如常從心房擠入心室,血流因此變得緩慢,增加凝固成血塊的機會。血塊若流出心臟或會隨血液流到腦部,阻塞腦血管,腦部缺乏血液供應,可引致急性中風。」陣發性或持續性房顫中風風險相若最可怕的是房顫的出現,可以是毫無先兆或症狀,但也有些患者身體會出現異常,如靜止不動時,也感覺心跳狂飇、心悸、胸悶、氣喘、流汗等,彷似在做劇烈運動。林醫生指,房顫可分陣發性及持續性,陣發性可能偶爾發作一次,每次只幾分鐘,如置諸不理,或會惡化成持續性,每日24小時隨時可發生。不過,無論是陣發性或持續性,形成血塊及中風風險是相若的,是非房顫患者的5倍¹ ²。國際指引建議,65歲以上市民應定期檢查心跳,及早診斷與治療房顫,以減低中風的風險。診斷方法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波檢查或甲狀腺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現時科技進步,測量心率的手機軟件或智能手表,都有助患者提高警覺和及早治療。新一代薄血藥可減75%中風風險 手術堵塞血塊形成房顫的治療方法可分藥物及手術,目標包括控制心跳或心率,以及預防血栓栓塞導致中風。林醫生說:「坊間有不同種類的薄血藥,各有利弊,關鍵是否正確用藥;另有亞士匹靈,雖可減少出血機會,但中風風險只能降低20%;至於新一代的薄血藥,則可減約75%的中風風險。」林醫生指,雖然新一代薄血藥副作用減少,但仍未能完全免除出血問題,加上超過九成導致中風的血塊積聚在左心心耳³,故醫生會建議部分病人進行左心耳封堵微創手術。「這手術較適合非瓣膜性房顫或因各種原因無法長期服用抗凝藥物的患者,有效堵塞左心心耳形成血塊,防止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