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危機|港男心口不適檢查 揭血管塞「通波仔」救命「以為算年輕冇諗到咁快到我」

心臟危機|港男心口不適檢查 揭血管塞「通波仔」救命「以為算年輕冇諗到咁快到我」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香港近半人口為心臟病高危者,惟心臟病病發前,大多無明顯症狀,不少患者病發前仍不知患病。50歲Benson大約10年前患上三高,加上父親因心肌破裂不幸離世,故一直關注心臟健康問題。惟他近數月經常心口不適,今年身體檢查時發現心電圖出現異常,獲轉介到公院診症,排期卻需要等到明年;再經公司醫生檢查,方發現心臟3條主要血管皆出現不同程度阻塞,其中一條更達99%。最終他透過「通波仔手術計劃」,快速完成診斷及「通波仔」手術。作為家庭支柱,Benson坦言當時幾乎命懸一線,幸獲相關計劃幫助救回一命,方令家庭免於不幸。

心口不適求醫 揭血管阻塞達99%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早年推出「通波仔手術計劃」計劃,為心臟病患者提供檢查、治療、康復及社區支援,如今已幫助數千人進行「通波仔」手術。Benson日前接受香港亞洲心臟中心邀請,分享自身經歷。他指自己任職銀行業,約10年前患上高血壓及高膽固醇,多年來一直於公立醫院普通科複診;近兩年他開始出現咳嗽問題,惟多次求醫仍未根治。

今年6、7月他出現胸腔不適,結果在恆常身體檢查時發現心電圖出現異樣,最終於7月獲轉介到公院排期;但由於屬「非緊急情況」,故需要排到2024年1月才可看症。至9月Benson仍感不適,最終經公司醫生安排於10月檢查,發現心臟3條主要血管出現不同程度阻塞。

憂慮病情的Benson在他人推薦下聯絡「通波仔手術計劃」計劃,同月獲安排診症兼完成「通波仔」手術。醫生術後表示,Benson其中一條血管阻塞高達99%,另外兩條亦分別有中等及輕微阻塞,情況危急,遂於數日內立即安排手術治療,其術後恢復情況良好。

「通波仔手術計劃」計劃救一命

Benson透露,其父生前亦患有高血壓,一直定時服藥並進行檢查、平日無任何不適症狀;惟某日突然不適送院,始揭心肌破裂,經搶救後最終不治。此後他亦加倍留意心臟健康問題,平日三高問題亦控制良好、體檢數字素來不差,加上認為自己尚算年輕,直言:「冇諗到咁快到我。」

他續指,自己已婚多年,女兒如今僅約7、8歲,確診後擔心自己出事,家人不知何去何從。而公立醫院除了等候時間極長外,手術費用對普通家庭而言,無疑亦是一大負擔;幸而透過「通波仔手術計劃」,可以用最快速度、最實惠價格完成手術,坦言計劃 「救我哋全家」。

心臟死亡達10年高位 患者漸趨年輕化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指出,高血壓及高膽固醇屬常見心臟病高危因素,而本港過去數年,心臟病死亡率亦一直上升,至今已達10年來高位。而全港約44.9%屬心臟病高危者、15至84歲人口中,分別有51.9%人患高膽固醇、29.5%人患高血壓。

此外,心臟病亦有年輕化趨勢,本港15歲以上人口(約672.8 萬人)中,約1.6%人表示經醫生診斷患上冠心病。心臟病患病率亦隨年齡增長而遞增,85歲或以上人士高達7.7%。

曾醫生強調,患上冠心病可誘發以下5大併發症,及時「通波仔」可有助減低急性病發作及死亡風險:

專科醫生:心電圖難測心臟病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表示,以往年輕人病情一般較輕,但近年他們的血管病變問題已不如從前簡單。2020年初至今年9月經「通波仔手術計劃」進行「通波仔」手術的1,000宗個案中,71%患者年齡介乎61至80歲,而男女比例約2.5(男): 1(女),當中年齡最小僅31歲;而個案中大部分病人心臟多條血管出現阻塞,其中約21.5%患者甚至需安裝4個或以上支架,最壞情況有病人需安裝8個支架。

林醫生坦言,心臟病大多數到發病前都未必有任何徵兆,部分需進行「通波仔」手術患者被轉介至「通波仔手術計劃」時,亦不知自己出現心臟問題。他強調,不少人身體檢查時亦會進行心電圖測試,惟一般穩定心臟病患者的心電圖並無異常,需進行電腦掃描(CT)才可查出異樣;加上隨著年齡增長,逾40歲人士心臟已經「與出廠時不同」,需定期進行電腦掃描,假如出現血壓高、血脂高的初期因素,應及時求醫控制。

生銅飲食恐增患病風險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表示,不少年輕人喜愛食零食,長期攝取高鹽分及油炸食物、捱夜等,導致出現肥胖問題,恐成心臟病年輕化成因之一。

除此之外,近年不少年輕人以「生酮飲食」減肥,惟過度進食高脂肪及蛋白質食物,亦可能會導致血管阻塞,誘發心臟病問題,建議有上述習慣人士亦應要定期進行電腦掃描(CT),以確實心血管健康。

公私院醫療失衡 提供及時治療 

「通波仔手術計劃」由2000年起成立,截至今年9月,已幫助數千人有需要患者。香港亞州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表示,計劃目的為彌補公立醫資源有限問題,以減少患者因輪候時間過長,導致未能得到適當治療的機會。參與計劃人士只需持本港身份證,無需醫院轉介信亦可進行手術。

「通波仔手術計劃」提供快速問診諮詢、專車接送入院、手術、術後免費門診及轉介至醫管局複診一條龍跟進服務,並提供相對實惠的心臟檢查及「通波仔」價格:

優惠價「通波仔」

$88,000於私營醫院做「通波仔」手術
只需持有本港身份證,無需醫院轉介信亦可進行手術

優惠價心臟檢查

以$4,800進行心臟電腦掃描,會見心臟科專科醫生,經醫生評估是否需做「通波仔」或搭橋手術
盼公私營醫院進一步協作 加強長者健康認知

心臟病患者大多數為長者,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李樹嫻姑娘及林逸賢醫生表示,不少長者及社會甚層人士健康意識較薄弱,平日為生計亦難以抽出時間求醫檢查,因此不少人都會忍受身體不適,直到情況惡化到難以忍受才求醫。不少長者或對主動取得相關資訊感困難,而且公院病人太多,即使複診亦難以頻密監察;加上排期困難,或令長者卻步,導致部分人病情未經發現便已迅速惡化。

「通波仔手術計劃」自成立至今,每年都會聯合多個社會福利機構,為65歲或以上長者提供醫護資源提供篩查及轉介服務,目前已有1,061長者接受免費心臟檢查等篩查服務。其中565人被發現有瓣膜性心臟病問題、3人被驗出心房顫動問題、222人被驗出高尿蛋白或有腎臟問題;另有132人於未知情況下患上較嚴重心臟病或其他疾病,獲開出轉介信,交由政府或其他私營機構跟進。

李姑娘坦言,政府今年於施政報告中力推大灣區醫療,盼可將其融入香港醫療架構,惟計劃內容未必有效鼓勵長者及早發現、治療疾病,盼公私營醫院應更進一步協作,加強長者健康及認知,輕減醫療系統壓力。

 
資料來源:晴報

香港近半人口為心臟病高危者,惟心臟病病發前,大多無明顯症狀,不少患者病發前仍不知患病。50歲Benson大約10年前患上三高,加上父親因心肌破裂不幸離世,故一直關注心臟健康問題。惟他近數月經常心口不適,今年身體檢查時發現心電圖出現異常,獲轉介到公院診症,排期卻需要等到明年;再經公司醫生檢查,方發現心臟3條主要血管皆出現不同程度阻塞,其中一條更達99%。最終他透過「通波仔手術計劃」,快速完成診斷及「通波仔」手術。作為家庭支柱,Benson坦言當時幾乎命懸一線,幸獲相關計劃幫助救回一命,方令家庭免於不幸。

心口不適求醫 揭血管阻塞達99%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早年推出「通波仔手術計劃」計劃,為心臟病患者提供檢查、治療、康復及社區支援,如今已幫助數千人進行「通波仔」手術。Benson日前接受香港亞洲心臟中心邀請,分享自身經歷。他指自己任職銀行業,約10年前患上高血壓及高膽固醇,多年來一直於公立醫院普通科複診;近兩年他開始出現咳嗽問題,惟多次求醫仍未根治。

今年6、7月他出現胸腔不適,結果在恆常身體檢查時發現心電圖出現異樣,最終於7月獲轉介到公院排期;但由於屬「非緊急情況」,故需要排到2024年1月才可看症。至9月Benson仍感不適,最終經公司醫生安排於10月檢查,發現心臟3條主要血管出現不同程度阻塞。

憂慮病情的Benson在他人推薦下聯絡「通波仔手術計劃」計劃,同月獲安排診症兼完成「通波仔」手術。醫生術後表示,Benson其中一條血管阻塞高達99%,另外兩條亦分別有中等及輕微阻塞,情況危急,遂於數日內立即安排手術治療,其術後恢復情況良好。

「通波仔手術計劃」計劃救一命

Benson透露,其父生前亦患有高血壓,一直定時服藥並進行檢查、平日無任何不適症狀;惟某日突然不適送院,始揭心肌破裂,經搶救後最終不治。此後他亦加倍留意心臟健康問題,平日三高問題亦控制良好、體檢數字素來不差,加上認為自己尚算年輕,直言:「冇諗到咁快到我。」

他續指,自己已婚多年,女兒如今僅約7、8歲,確診後擔心自己出事,家人不知何去何從。而公立醫院除了等候時間極長外,手術費用對普通家庭而言,無疑亦是一大負擔;幸而透過「通波仔手術計劃」,可以用最快速度、最實惠價格完成手術,坦言計劃 「救我哋全家」。

心臟死亡達10年高位 患者漸趨年輕化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指出,高血壓及高膽固醇屬常見心臟病高危因素,而本港過去數年,心臟病死亡率亦一直上升,至今已達10年來高位。而全港約44.9%屬心臟病高危者、15至84歲人口中,分別有51.9%人患高膽固醇、29.5%人患高血壓。

此外,心臟病亦有年輕化趨勢,本港15歲以上人口(約672.8 萬人)中,約1.6%人表示經醫生診斷患上冠心病。心臟病患病率亦隨年齡增長而遞增,85歲或以上人士高達7.7%。

曾醫生強調,患上冠心病可誘發以下5大併發症,及時「通波仔」可有助減低急性病發作及死亡風險:

專科醫生:心電圖難測心臟病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表示,以往年輕人病情一般較輕,但近年他們的血管病變問題已不如從前簡單。2020年初至今年9月經「通波仔手術計劃」進行「通波仔」手術的1,000宗個案中,71%患者年齡介乎61至80歲,而男女比例約2.5(男): 1(女),當中年齡最小僅31歲;而個案中大部分病人心臟多條血管出現阻塞,其中約21.5%患者甚至需安裝4個或以上支架,最壞情況有病人需安裝8個支架。

林醫生坦言,心臟病大多數到發病前都未必有任何徵兆,部分需進行「通波仔」手術患者被轉介至「通波仔手術計劃」時,亦不知自己出現心臟問題。他強調,不少人身體檢查時亦會進行心電圖測試,惟一般穩定心臟病患者的心電圖並無異常,需進行電腦掃描(CT)才可查出異樣;加上隨著年齡增長,逾40歲人士心臟已經「與出廠時不同」,需定期進行電腦掃描,假如出現血壓高、血脂高的初期因素,應及時求醫控制。

生銅飲食恐增患病風險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表示,不少年輕人喜愛食零食,長期攝取高鹽分及油炸食物、捱夜等,導致出現肥胖問題,恐成心臟病年輕化成因之一。

除此之外,近年不少年輕人以「生酮飲食」減肥,惟過度進食高脂肪及蛋白質食物,亦可能會導致血管阻塞,誘發心臟病問題,建議有上述習慣人士亦應要定期進行電腦掃描(CT),以確實心血管健康。

公私院醫療失衡 提供及時治療 

「通波仔手術計劃」由2000年起成立,截至今年9月,已幫助數千人有需要患者。香港亞州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表示,計劃目的為彌補公立醫資源有限問題,以減少患者因輪候時間過長,導致未能得到適當治療的機會。參與計劃人士只需持本港身份證,無需醫院轉介信亦可進行手術。

「通波仔手術計劃」提供快速問診諮詢、專車接送入院、手術、術後免費門診及轉介至醫管局複診一條龍跟進服務,並提供相對實惠的心臟檢查及「通波仔」價格:

優惠價「通波仔」

$88,000於私營醫院做「通波仔」手術
只需持有本港身份證,無需醫院轉介信亦可進行手術

優惠價心臟檢查

以$4,800進行心臟電腦掃描,會見心臟科專科醫生,經醫生評估是否需做「通波仔」或搭橋手術
盼公私營醫院進一步協作 加強長者健康認知

心臟病患者大多數為長者,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李樹嫻姑娘及林逸賢醫生表示,不少長者及社會甚層人士健康意識較薄弱,平日為生計亦難以抽出時間求醫檢查,因此不少人都會忍受身體不適,直到情況惡化到難以忍受才求醫。不少長者或對主動取得相關資訊感困難,而且公院病人太多,即使複診亦難以頻密監察;加上排期困難,或令長者卻步,導致部分人病情未經發現便已迅速惡化。

「通波仔手術計劃」自成立至今,每年都會聯合多個社會福利機構,為65歲或以上長者提供醫護資源提供篩查及轉介服務,目前已有1,061長者接受免費心臟檢查等篩查服務。其中565人被發現有瓣膜性心臟病問題、3人被驗出心房顫動問題、222人被驗出高尿蛋白或有腎臟問題;另有132人於未知情況下患上較嚴重心臟病或其他疾病,獲開出轉介信,交由政府或其他私營機構跟進。

李姑娘坦言,政府今年於施政報告中力推大灣區醫療,盼可將其融入香港醫療架構,惟計劃內容未必有效鼓勵長者及早發現、治療疾病,盼公私營醫院應更進一步協作,加強長者健康及認知,輕減醫療系統壓力。

 
資料來源:晴報

分享
0
新一代冠心病治療 血管健康都可以彈返來?
健康的心血管本身擁有彈性及脈動能力,冠心病病人的血管因阻塞而收窄,並失去部分彈性,接受「通波仔」手術植入支架後,讓血管保持原有的動態是否可能?有專科醫生指,近年面世的冠心病治療在傳統支架上加以改進,有利血管回復脈動、彈性及較接近自然的狀態。第三位致命疾病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醫生解釋,冠心病是指心臟動脈因為膽固醇斑塊聚積而收窄或閉塞,阻礙血液和氧氣的流通,可引起心絞痛、氣喘、疲倦等徵狀,也可導致急性心臟病發。多年來,冠心病高踞本港第三位致命疾病,單在2020年,就分別有3,860人及24,402人次因冠心病死亡或入院。冠心病風險與年齡有直接關係,一般而言,年紀愈大,患上冠心病的風險愈高。不過,近年冠心病有年輕化趨勢,相信與不良生活習慣相關。「通波仔」治療冠心病曾醫生表示,「通波仔」手術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用以打通收窄或阻塞的位置,通常會以球囊打開動脈,並植入滲藥支架支撐血管,恢復血液流通,支架上的藥物會隨著時間釋放,從而穩定膽固醇班塊,並且避免血管內皮細胞過度增生,減低再阻塞、動脈收窄等可引致急性心臟病發的風險。惟曾醫生指,滲藥性支架設計筆直和牢固,不符血管彎曲的天然形態,故而血管在植入滲藥性支架後被拉直,形態及動態有欠自然,可能增加血管再收窄及其他心臟不良事件的風險。曾醫生續說,臨床上不少患者「通波仔」後,飲食和運動大為改善,且血脂、血壓、血糖指標管理良好,可惜在一段時間之後,血管仍有機會再度阻塞,以上提及的血管形態問題或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研究發現,使用滲藥性支架的患者每年都有2%至3%心臟不良事件的風險,包括心臟病死亡、心肌梗塞及再阻塞,若累積五年,風險將高達20%至30%。」新一代治療 恢復血管自然形態近年,新一代冠心病治療「生物適應架」面世,在滲藥性支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生物適應架植入初期,會如滲藥支架般支撐血管,它的關節部份則在大概六個月後慢慢鬆開」,能夠因應血管的自然形態擴張、活動及轉彎,提高血管的彈性和脈動性,盡可能適應動脈的原有形態,有可能減低血管再阻塞或其他心臟不良事件的風險。換言之,生物適應架的結構轉變有助保留動脈的天然功能,補充滲藥支架的不足。曾醫生強調,冠心病年輕化,年輕患者的預期壽命較長,累積再阻塞風險比長者高,他們的治療目標不再只是打通血管,更重要是減低長遠復發風險。另一方面,年輕患者較為活躍,新一代生物適應架有助恢復心臟血管自然脈動,在日常生活或運動時,心臟能調整及增加血液輸出以應付身體的需要。最後,曾醫生提醒,冠心病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個別病情及需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患者如有相關疑問,應向自己的醫護人員查詢,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內容轉載:HK01
3
【房顫「心亂如麻」或中風 薄血藥減風險 部份備逆轉針劑危急可救命】
心跳紊亂看似並非大事,但其實長期心跳不規律即屬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較他人高。若有手麻、頭暈等症狀,可能已出現中風先兆,隨時可以致命。專科醫生提醒,應時刻留意心跳情況,需要時借助智能手錶的心電圖檢測功能監察心跳情況,如有懷疑,應盡快求醫。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解釋,房顫患者的心跳可快可慢,心跳太快可影響心臟泵血功能,或令患者活動時感到「唔夠氣」,甚至呼吸困難;心跳太慢則可能令血液未能及時「上腦」而頭暈。除此以外,由於心房欠缺規律跳動的節奏,心房血流因而減慢,容易產生血塊,當血塊流出心房,就會沿血管到達不同部位,如手、腳、腸道、腦部等,堵塞該處血管而可能需要截肢、腸道壞死,以至更嚴重的缺血性中風,因此房顫絕非小病小痛。智能手錶可輔助檢測房顫因此,曾醫生提醒,假如自我察覺有心跳亂、心悸、快走時心跳急促,甚至覺得有一、兩秒暈眩感,不妨嘗試把脈初步評估心跳是否規律;如有智能手錶,則可嘗試利用內置的心電圖檢測功能進行基本檢查,又或者使用血壓計初步檢查心律,一旦有所懷疑,就應盡快求醫,並提供相關記錄讓醫生作參考之用。視乎患者情況,醫生可通過基本檢查、心電圖檢查、24小時或72小時心電圖監測,可輔助確診房顫。確診後,醫生便需視乎病因決定治療的方向,部份患者可能是由於心臟發大、心瓣倒流、甲狀腺功能失調所致,就要循根本病因作出處理,以解決房顫的問題。不過,曾醫生指,多數患者並無特別成因,故治療上主要則是治療心律不正的問題,以及降低中風風險。「兩者均可通過服藥或手術處理,如房顫導管消融術可治療心律不適的問題、左心耳封堵術則可減少心房血塊形成,從而降低中風風險。」新一代薄血藥備逆轉針劑 危急時可救命除了手術,曾醫生表示藥物效果亦相當理想,其中針對降低中風風險的藥物,近年發展出的新一代薄血藥成效理想,突破傳統華法林藥效不穩、與藥物及食物相沖等問題,故除了部份如置換機械心瓣的患者不適用新一代薄血藥外,現時多數患者均會處方此類藥物作降低中風風險之用。針對一些高風險出血的患者,醫生在處方此類藥物時,亦會視乎情況,將備有逆轉針劑的藥物列入考慮之列,「服食薄血藥有機會增加出血風險,約1%,若患者嚴重出血,需要立即逆轉薄血藥功效,逆轉針劑就能發揮其作用。」以一位70多歲正服食新一代薄血藥、患有房顫的伯伯為例,某天因心跳過慢而暈眩,跌倒時不幸撞到頭部,送往醫院發現腦出血,當時出血範圍迅速擴大,需要緊急安排手術清除積血,幸而其服食的薄血藥備有逆轉針劑,得以即時停止藥效,隨即開始手術,最後手術成功,平安出院。當然,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不一,選用的藥物及其副作用亦有所不同,患者如有懷疑,應向主診醫生查詢。資訊來源: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