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發或無先兆 6成患者錯過治療黃金期

心臟病發或無先兆 6成患者錯過治療黃金期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不少患者或會在沒有先兆下心臟病發,本港一年有逾6,000人因此病離世,當中急性心臟病的佔數百人。本港每年也有2,000多宗心肌梗塞個案,數字近年來相若,死亡率更可高達10%。由於心肌梗塞的病徵較典型,醫生呼籲市民,若心臟被大石壓住的感覺持續30分鐘以上,應立即求醫,「Time is muscle,不要靠估」,否則可能會錯過治療黃金期。

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形容,心臟血管像行車線,膽固醇積聚會令行車線變窄,當有很多車(血管斑塊)經過該行車線時,「患者前一分鐘可以無事,心臟血管卻突然塞咗。」他解釋,斑塊表面有層薄組織細胞,破損時表面凹凸不平,身體的凝血機制會嘗試修復相關情況,形成血塊塞住血管。斑塊易積聚的高危因素,跟病人有不良習慣、「三高」、吸煙等有關。若有血管問題,應關注有甚麼誘發因素,例如情緒激動、進食過量、極端天氣、做運動等。病徵則取決於血管收窄情況,部分心肌梗塞病人血管可能只有約50%阻塞,徵狀不明顯,市民若有高危因素,應做適當檢查。

處方溶血藥及進行「通波仔」手術均可治療心肌梗塞,患者情況緊急時,要第一時間「通波仔」打通血管,黃金時間為12小時,甚至6小時。醫學上亦有名為「Door-to-balloon time」的指引,做手術應愈快愈好,由病人到達醫院門口,到病人血管經囊球打通,應少於60至90分鐘。他引述數據指,約40%人是於12小時內做「通波仔」手術,換言之有60%未趕上黃金期或根本無機會做手術。

內容轉載:on.cc東網

不少患者或會在沒有先兆下心臟病發,本港一年有逾6,000人因此病離世,當中急性心臟病的佔數百人。本港每年也有2,000多宗心肌梗塞個案,數字近年來相若,死亡率更可高達10%。由於心肌梗塞的病徵較典型,醫生呼籲市民,若心臟被大石壓住的感覺持續30分鐘以上,應立即求醫,「Time is muscle,不要靠估」,否則可能會錯過治療黃金期。

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形容,心臟血管像行車線,膽固醇積聚會令行車線變窄,當有很多車(血管斑塊)經過該行車線時,「患者前一分鐘可以無事,心臟血管卻突然塞咗。」他解釋,斑塊表面有層薄組織細胞,破損時表面凹凸不平,身體的凝血機制會嘗試修復相關情況,形成血塊塞住血管。斑塊易積聚的高危因素,跟病人有不良習慣、「三高」、吸煙等有關。若有血管問題,應關注有甚麼誘發因素,例如情緒激動、進食過量、極端天氣、做運動等。病徵則取決於血管收窄情況,部分心肌梗塞病人血管可能只有約50%阻塞,徵狀不明顯,市民若有高危因素,應做適當檢查。

處方溶血藥及進行「通波仔」手術均可治療心肌梗塞,患者情況緊急時,要第一時間「通波仔」打通血管,黃金時間為12小時,甚至6小時。醫學上亦有名為「Door-to-balloon time」的指引,做手術應愈快愈好,由病人到達醫院門口,到病人血管經囊球打通,應少於60至90分鐘。他引述數據指,約40%人是於12小時內做「通波仔」手術,換言之有60%未趕上黃金期或根本無機會做手術。

內容轉載:on.cc東網

分享
0
冠心病年輕化 部份可溶性支架讓血管重拾彈性
根據政府統計數字,本港平均每年約有8,000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就是其一。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指出,當動脈血管收窄7成以上,患者會容易感到心口翳悶,運動或急步行時會氣喘不適及突然頭暈等等,如情況持續,就有機會猝死,故此一旦出現相關病徵,便應及早求診,透過通波仔手術把潛在危機清除。高風險人士 盡早接受評估一般而言,冠狀動脈血管嚴重收窄,又無法透過藥物控制,便應接受通波仔手術治理。除了這班非做不可的冠心病患者,曾醫生稱即使血管只有中度收窄,但有徵狀,也應考慮是否接受手術:「最危險的情況是,膽固醇突然破裂,碎塊有機會堵塞著較窄的血管,導致急性心臟病發或猝死。」事實上,就算本身體格強健,惟有上述提及的風險因素,也不能置身事外。三十多歲的黃先生(化名)任職消防員,某次接受心電圖測試並未發現任何異樣,然而因他是長期煙民,膽固醇超標,醫生遂建議他接受血管造影檢查,始發現他的血管嚴重收窄。由於他平日勤於鍛練,心肺機能相對較佳,故心電圖未能準確診斷出收窄情況,幸最終仍能確診及接受通波仔手術治癒。第五代支架 部份自動溶解曾醫生指出,通波仔手術屬微創性,整個過程只需要一至兩小時,患者可以即日出院,隨著使用的心臟支架發展也日漸成熟,能因應患者實際病情選定。他舉例,現時最新一代支架屬於部份可溶性,其關節位由一種可分解物料製造,大約半年後會自動溶解,能令血管在術後保持彈性,餘下的金屬支架則可預防血管塌下的機會,減低將來復發風險。醫生如何為冠心病患者選擇適合的心臟支架呢?曾醫生稱,這類部份可溶性支架尤其適合用於心臟左前降支的中游位置有心肌橋的血管,惟血管本身出現鈣化的患者就不能使用。他補充,無論使用哪種心臟支架,術後均要服用雙抗血小板藥,減低血管再次堵塞風險,並且在頭一星期避免提起重物或扭毛巾,應適當地護理傷口。曾醫生提醒,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的方法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檢查方案。
1
烈日當空做運動暗藏殺機 有機會誘發心肌梗塞 醫生籲多飲水補充
夏日炎炎,市民進行戶外活動時要留意或生意外。烈日當空下做運動不但有脫水、中暑的危機,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表示,缺水也有機會令血管栓塞,誘發心肌梗塞!因此他建議市民,做運動時應有適量的休息及水份補充;若身體已出現中暑前期徵狀,更要多飲水,「唞順條氣」才繼續做運動,否則身體「會好危險」。林逸賢表示,體溫升高時人體有調節機制降溫,例如呼吸變得急促、流汗等。但若未能應付,患者不停流失水份、脫水時,會感到超級口乾、頭痛、心跳加速。情況持續下,嚴重者會中暑,病徵包括體溫高於攝氏40度、疲累、昏迷。身體會「徵用」部分供給腦部及心臟的血流,把更多血液流到皮膚作排汗;電解質亦變得混亂,故有可能抽筋。缺水亦會令血濃度上升。由於血液的其中一種成份是水,脫水時血液會變得稠。他引用研究稱,血濃度增加或會導致冠狀動脈栓塞。不過即使兩者相關,他認為栓塞成因「非單一」,譬如患者本身有血管問題,做運動令血液需求增加,而炎熱環境下輸往心臟的血液供應減少,加上脫水下血濃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有機會在數個因素的影響下,誘發心肌梗塞。疫情下市民愛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林提醒市民早在脫水、熱衰竭時要降溫。他亦建議市民應留意運動的時間、運動量及天氣,口渴時要多飲水、適時補充比飲水更有效的電解質。他指出,為減少脫水,做運動時不宜飲用奶茶、咖啡等「利尿」飲品;不要穿吸熱的深色及緊身衣物;預早計劃洗手間及休息的位置及時間,以及避免烈日當空下做運動。內容轉載:on.cc東網
【公私營醫療協作未見進展 「通波仔手術計劃」助千人通波仔冀拉近差距】
心臟病為香港常見致命疾病第3位,而根據衛生署數字推算,香港至少接近一半人口為有患心臟病的高危因素。惟本港公私營醫療體制失衡,私營醫療費用極為昂貴,不少人寧願「拖症」,等待輪候時間甚長的公營醫療,以至錯失治療黃金時間。有機構推行「暖心行動」,提供價格合理的心臟檢查及手術,並免費為長者做篩查,3年來已幫助千名患者「通波仔」,冀能為公營醫療分流之餘,亦推動公私營醫療縮窄差距。患者過份集中於公院 私院昂貴難分流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冠心病可引致心肌梗塞、猝死、心臟衰竭、心律不正、增加中風風險等,有關患者需要及時做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即俗稱的「通波仔」,以打通被血栓阻塞的血管,拆除體內計時炸彈。不過,根據醫院管理局數字,內科門診新症最長輪候時間,最長可達96星期。曾子欣醫生表示,現時患者過份集中在公營醫療系統,但大部分私營醫療服務所費不菲,難做分流效果,令不少非極為緊急的病人都難有適切治療。暖心行動用貼近公院價錢 嘗試拉近公私營差距由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辦的「暖心行動」,今年訪問了654名接受通波仔手術的冠心病患者,近一半人檢查前不知道自己心臟健康的嚴重程度、約4成人不了解冠心病,同時約8成半人表示,到一般私院做手術會有不同程度的經濟困難,並有近半人稱會因未能負擔私院治療費用,而選擇拖延治療。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表示,暖心行動目的是提供「暖心價」心臟手術和檢查,以貼近公營醫院價錢,拉近公私營醫療差距,彌補公立資源有限的問題,同時會走入社區,舉辦恆常社區免費心臟篩查,助港人及早診治心臟病。未及公院診症心血管已塞99% 中年爸爸幸獲暖心行動幫助任職銀行業、年約50歲的劉先生,本身是高血壓、高膽固醇患者。他今年中做身體檢查時,心電圖有異樣,而且感到心口不適,故在7月獲轉介到公立醫院排期,但須待至2024年1月才可看症。惟9月底時不適加劇,透過公司醫生於10月再檢查,發現情況嚴重,後來經朋友推薦下得知暖心行動,並於同月看症及完成通波仔。劉先生指,醫生為他做詳細心臟檢查才發現,其中一條心血管已嚴重阻塞達99%。雖然劉先生爸爸因心臟病離世,但他坦言從沒想過於此年紀就患有心臟病,形容自己只是在命懸一線之時「執返條線」。育有一子的他非常感激暖心行動,讓他能在巨大經濟壓力下及時用暖心價做手術:「救了我,也救了我家人!」部分患者不自知患心臟病 社區篩查助找出心臟病患根據暖心行動1000名受惠者的統計數據,不少患者病情嚴重,超過一半人須安裝3個支架或以上;另外有3成患者是60歲或以下,年齡最小個案更只有31歲。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出,數據反映心臟病有漸變複雜及年輕化的趨勢,而不少聯繫暖心行動的患者,其實不知自己心臟有事,而且很多人在病發前都沒有症狀,容易錯過治療最佳時機,因此公私營醫療之間需要橋樑,令更多人可及早發現並診療心臟問題。有見及此,暖心行動又與香港明愛等社區組織合作,恆常為65歲或以上長者做免費健康及心臟篩查。由2020年初至今,已有1061名長者接受篩查,發現當中超過一半人有瓣膜性心臟病、少數人有心房顫動,並有逾1成人須跟進,獲直接開轉介信。基層長者求醫難 公私營協作方為上策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李樹嫻姑娘表示,很多長者的健康意識薄弱,加上公營醫療輪候時間長,看症亦隨時需花上一天,在「手停口停」下,即使身體感不妥亦寧願自行購藥服用,以致發現疾病時,往往病情已惡化。此外,醫療服務趨向電子化、因知識水平不高或行動不便而需要親友陪診等,都是不少長者在求診時需面對的難題。政府在今年施政報告中,着力推行大灣區基層醫療。李樹嫻姑娘認為,此舉雖然對居於國內的年長港人有幫助,但暫未見完善配套,而且跨區醫療本來有不少限制,如溝通、交通等,對於本港基層長者未必有幫助,亦無助鼓勵他們及早發現及治療病患。她指出,政府長遠應進一步發展公私營醫療協作,善用私營醫療資源,一些如暖心行動的計劃亦應繼續,有助於社區內找出更多隱疾個案盡早治理,同時加強市民的健康意識。資料來源:So Heal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