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行動醫療機構推社區免費篩查 助基層患者及早發現心臟病 紓緩公營醫療壓力

暖心行動醫療機構推社區免費篩查 助基層患者及早發現心臟病 紓緩公營醫療壓力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雖然有醫療券,但睇牙一次都冇曬,身體唔舒服又要睇中醫,腳痛買藥,冇額外錢再做檢查。」72歲、公屋居民的譚女士表示,有氣喘問題,亦不時感到心口不適、心臟會有堵塞的感覺,只能靠喝水舒緩,加上媽媽是因心臟病離世,所以一直擔心自己心臟有問題,但苦無檢查機會。

事實上,本港確診患心臟病的人數持續上升。據衞生署最新數據顯示,在2020年,心臟病是本港最常見致命疾病中居第3位。然而,香港公營醫療負荷過重已不是新鮮事,資源長期不足,人口老化又增加醫療需求,疫情更令問題雪上加霜;心臟病患者求醫無門,新症排公立醫院輪候時間、輪候檢查時間,甚至手術的時間都愈來愈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的「暖心行動」,推動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恆常化,一來有助基層市民及早發現和處理心臟問題,為市民心臟健康把關;二來亦幫助減輕公院系統龐大壓力。

冠心病延誤治療情況嚴重

自疫情起,本港每年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明顯上升,2021年死亡數字為6,595人,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表示,集中資源抗疫是原因之一,但部分公立醫院的非緊急服務受到影響,包括病人覆診或非緊急手術等有需要延期;另又引述公院內科門診數據,指半緊急新症雖可在4至7周內見到醫生,但穩定新症輪候時間長達142星期,接近3年,情況屬不理想。

他又補充,過往有調查指公院輪候非緊急「通波仔」手術時間長達一年以上,甚至未獲安排手術日期,提醒若患有冠心病卻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有機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死亡風險。

計劃免費篩查活動恆常化

疫情下,公營醫療系統面對龐大壓力。醫管局資料顯示21至22年度公立醫院內科床位使用率平均95%,多間醫院超出100%,高峰期伊利沙伯醫院床位使用率更曾高達146%。「暖心行動」在疫情之初,透過社區免費篩查及暖心行動「通波仔」恆常化,患者可分流到私營醫療及早獲得治療,令早期、較輕微的心臟病患者得到即時根治避免病情惡化,社區的隱藏患者也可由醫護人員在社區提供服務,得到適切醫療服務及轉介。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指,自2020年起,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已推行3年,總受惠人數逾700名長者,篩查內容包括心臟超聲波、心房顫動、空腹血糖、空腹膽固醇、血壓、身高體重指數、蛋白尿,而篩查後免費會見醫生,如有需要,會轉介至相關專科;來年有意將社區篩查計劃升級至恆常化,計劃在2023年進行6次社區免費篩查,每次100至120人,約700人將受惠。

及早發現心房顫動 助減低患中風風險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形容,「暖心行動」為病人提供多一個選擇。他亦綜合過往社區免費心臟篩查結果作分享,表示有727名長者接受過篩查,平均年齡為70.5歲。結果亦反映,幾乎沒有人可避免「三高」,有24%人有高血壓、35%人有高膽固醇,高血糖的亦有41%,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風險。

同時,透過篩查亦發現有17名長者患有心房顫動問題,可致患中風風險上升;而在篩查中有193人驗出高尿蛋白,需要關注腎臟健康。他提醒,心房顫動患者如同時患有腎臟疾病,會增加栓塞和出血風險,亦可能影響腎臟血液循環,嚴重可致腎衰竭。最後,透過篩查活動獲轉介信個案的有97人,需要轉介至專科跟進,病人主要患有比較嚴重的心臟或其他疾病而不知情,例如心瓣倒流、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需要到政府或其他私營醫療專科跟進。

而文章開首提過的譚女士,在偶然機會下參加了相關的免費心臟篩查活動,結果發現有尖瓣倒流及高膽固醇問題,目前已獲得轉介排期內科跟進,見過一次心臟專科,情況屬輕度至中度,但仍需排期至2024年再覆診。

社區組織籲政府加強公私營合作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呼籲政府認真審視公營醫療系統的不足之處,根據現有問題對症下藥,以改善醫療服務,包括因人口老化增加醫療需求;醫療資源不足,輪候時間過長等,建議長遠應加強公私營協作計劃;加強基層健康保障;以及提升基層健康意識,例如透過篩查,長遠亦加強健康教育及意識,或可以外展手法彈性服務,長者在熟悉社區篩查,加強動力。

「雖然有醫療券,但睇牙一次都冇曬,身體唔舒服又要睇中醫,腳痛買藥,冇額外錢再做檢查。」72歲、公屋居民的譚女士表示,有氣喘問題,亦不時感到心口不適、心臟會有堵塞的感覺,只能靠喝水舒緩,加上媽媽是因心臟病離世,所以一直擔心自己心臟有問題,但苦無檢查機會。

事實上,本港確診患心臟病的人數持續上升。據衞生署最新數據顯示,在2020年,心臟病是本港最常見致命疾病中居第3位。然而,香港公營醫療負荷過重已不是新鮮事,資源長期不足,人口老化又增加醫療需求,疫情更令問題雪上加霜;心臟病患者求醫無門,新症排公立醫院輪候時間、輪候檢查時間,甚至手術的時間都愈來愈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的「暖心行動」,推動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恆常化,一來有助基層市民及早發現和處理心臟問題,為市民心臟健康把關;二來亦幫助減輕公院系統龐大壓力。

冠心病延誤治療情況嚴重

自疫情起,本港每年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明顯上升,2021年死亡數字為6,595人,較疫情前增加約500人。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表示,集中資源抗疫是原因之一,但部分公立醫院的非緊急服務受到影響,包括病人覆診或非緊急手術等有需要延期;另又引述公院內科門診數據,指半緊急新症雖可在4至7周內見到醫生,但穩定新症輪候時間長達142星期,接近3年,情況屬不理想。

他又補充,過往有調查指公院輪候非緊急「通波仔」手術時間長達一年以上,甚至未獲安排手術日期,提醒若患有冠心病卻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有機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死亡風險。

計劃免費篩查活動恆常化

疫情下,公營醫療系統面對龐大壓力。醫管局資料顯示21至22年度公立醫院內科床位使用率平均95%,多間醫院超出100%,高峰期伊利沙伯醫院床位使用率更曾高達146%。「暖心行動」在疫情之初,透過社區免費篩查及暖心行動「通波仔」恆常化,患者可分流到私營醫療及早獲得治療,令早期、較輕微的心臟病患者得到即時根治避免病情惡化,社區的隱藏患者也可由醫護人員在社區提供服務,得到適切醫療服務及轉介。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指,自2020年起,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已推行3年,總受惠人數逾700名長者,篩查內容包括心臟超聲波、心房顫動、空腹血糖、空腹膽固醇、血壓、身高體重指數、蛋白尿,而篩查後免費會見醫生,如有需要,會轉介至相關專科;來年有意將社區篩查計劃升級至恆常化,計劃在2023年進行6次社區免費篩查,每次100至120人,約700人將受惠。

及早發現心房顫動 助減低患中風風險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形容,「暖心行動」為病人提供多一個選擇。他亦綜合過往社區免費心臟篩查結果作分享,表示有727名長者接受過篩查,平均年齡為70.5歲。結果亦反映,幾乎沒有人可避免「三高」,有24%人有高血壓、35%人有高膽固醇,高血糖的亦有41%,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風險。

同時,透過篩查亦發現有17名長者患有心房顫動問題,可致患中風風險上升;而在篩查中有193人驗出高尿蛋白,需要關注腎臟健康。他提醒,心房顫動患者如同時患有腎臟疾病,會增加栓塞和出血風險,亦可能影響腎臟血液循環,嚴重可致腎衰竭。最後,透過篩查活動獲轉介信個案的有97人,需要轉介至專科跟進,病人主要患有比較嚴重的心臟或其他疾病而不知情,例如心瓣倒流、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需要到政府或其他私營醫療專科跟進。

而文章開首提過的譚女士,在偶然機會下參加了相關的免費心臟篩查活動,結果發現有尖瓣倒流及高膽固醇問題,目前已獲得轉介排期內科跟進,見過一次心臟專科,情況屬輕度至中度,但仍需排期至2024年再覆診。

社區組織籲政府加強公私營合作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呼籲政府認真審視公營醫療系統的不足之處,根據現有問題對症下藥,以改善醫療服務,包括因人口老化增加醫療需求;醫療資源不足,輪候時間過長等,建議長遠應加強公私營協作計劃;加強基層健康保障;以及提升基層健康意識,例如透過篩查,長遠亦加強健康教育及意識,或可以外展手法彈性服務,長者在熟悉社區篩查,加強動力。

分享
0
【心臟健康 | 縮短輪候通波仔 避免心臟病發】
據人口健康調查數字,心臟病正影響最少10萬港人,其中常見的冠心病如急性病發,可致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猝死等嚴重併發症。嚴重冠心病患者須盡快通波仔,減低病發和死亡風險。惟公院手術輸候時間長,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藉過去「暖心行動」的經驗,希望政府進一步加強公私營協作,讓患者可及時處理這「計時炸彈」。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指出,心臟病在香港比想像中普遍,2020至2022年人口健康調查發現,香港15至84歲人士中,51.9%有高膽固醇、29.5%人高血壓,推算現時有近45%人屬心臟病高危人士。兩成屬嚴重個案暖心行動是於2020年疫情期間開始、讓正於公院輪候通波仔病人能夠以貼近公院價錢,於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接受通波仔手術的一個計劃,至今已處理了1,000宗個案。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暖心行動年齡最小的個案只有31歲;而需要安裝4個或以上支架的嚴重個案佔21.5%,為數不少,情況最壞的個案更植入了8個支架,當時手術可謂刻不容緩。」及早「拆彈」其中一位暖心行動受惠者是年約50歲的劉先生,他患有高血壓和高膽固醇已有10年,並一直於公立醫院覆診。今年中接受身體檢查時,心電圖出現異樣,自己也感到胸口不適。7月獲轉介到公立醫院排期,但要到2024年初才見醫生。惟9月底心口再次出現不適,於是自行找醫生檢查,發現3條冠心血管有一條已塞了七至九成,另外兩條亦有輕微至中等阻塞。在朋友推薦下參加了暖心行動,10月內已完成通波仔手術。篩查找出其他毛病暖心行動的免費社區篩查活動,到現時為止已為1,061名長者做過檢查,發現逾半數人有瓣膜性心臟問題,如血液返流、主動脈擴張、風濕性心臟病;此外,亦有少數人驗出心房顫動。而心臟問題較嚴重並需要轉介跟進的佔12.4%。這些患者都是心臟有問題而不自知,如加強公私營醫療之間的橋樑,相信更多人可及早察覺和接受治療。加強公私營協作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督導主任李樹嫻認為,長者健康意識較為薄弱,未必察覺身體有毛病,往往到出現嚴重不適才求醫;另一邊廂,公院病人多,也難以為基層長者頻密監察。「要助長者及早發現及治療疾病,公私營協作應要更進一步,擴大涵蓋範圍至通波仔等手術;亦可考慮分流公院病人至私營機構,接受心臟檢查或手術。此外,社區篩查有助找出隱疾個案,因長者可留在熟悉的社區,加強接受篩查的動力;長遠而言也可增加長者的健康意識,並減輕醫療系統壓力。」資料來源:AM730
2
「暖心行動」三年逾2千人受惠 社區心臟篩查恆常化
心臟病是港人第三大隱型殺手,去年已奪去6,595人性命。有調查發現,逾4成基層患上瓣膜性心臟病,但公院服務供不應求,私院收費亦高昂。有機構自2020年起推出「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冀助市民及早發現病情及治療,又計劃明年將計劃升級,一年進行6次社區篩查,預計約700人受惠。遲遲不作心臟檢查 七旬婦公院排期至後年72歲的譚女士有家族病史,母親因心臟病去世,自身亦經常有心臟不適、容易氣喘和疲勞等問題,感到自己心口有東西「塞住」,需要飲水才感到舒服點。但由於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過長,加上負擔不起高昂的私營醫療費用,遲遲未到醫院檢查。譚女士還說,即使有醫療劵,但花在牙科、中醫等當中需支付的費用也不少,根本沒能剩下多少額度用於支付心臟檢查。她正好今年參與「暖心行動」社區篩查計劃。經專科診斷後發現患上尖瓣逆流、高膽固醇等疾病,現時經中心轉介到公立醫院內科門診跟進,但要等到2024年才可獲治療。4成人有瓣膜性心臟病 社區篩查明年起恆常化香港亞洲心臟中心自2020年2月起推出「暖心行動」,先後以較廉宜價格提供「通波仔」服務等,希望能縮短疫情下病人輪候公立醫院的時間;同年11月更夥同社福機構推出「社區免費心臟篩查活動」,中心總經理陳文偉表示,醫護團隊至今已為727名65歲或以上市民免費進行心臟超聲波、心房顫動、血糖等檢查。經篩查發現,逾4成人有瓣膜性心臟病,2.3%更有心房顫動,如病人同時患有腎病,更有機會增栓塞和出血風險,當中近100人獲轉介至專科跟進。機構於今年5月擴大檢查覆蓋範圍,推出涵蓋心臟、腦血管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務求讓各階層市民均可受惠。預計第三階段於2023年將社區篩查計劃升級,一年進行6次社區篩查,預料到時約700人受惠,並可轉介病人到私家醫院,以公立醫院手術價格接受「通波仔」手術。醫生指公院輪候時間過長 小病拖成大病中心主任暨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血管病、心率不正和心瓣問題為常見心臟問題;瓣膜性心臟病多因退化令心瓣開合異常,易被人忽略,直到出現症狀才求醫,或已心臟衰竭;另本港每年有2萬至3萬人中風,當中25至30%由房顫引起,因心跳時快時慢會令血塊在血管積聚,並在心跳變快時衝上腦致中風,但及早服用薄血藥有助預防。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心血管科主任暨心臟專科曾子欣醫生認為,現時公立醫院的輪侯時間過長,「原本只要食藥就解決到嘅問題,變到要做手術先解決到(原本只要服藥便解決到的問題,變成要施手術才解決到)」。他希望有關計劃能給予市民多個選擇,同時減輕公營醫療和病人的負擔。社協籲政府加強公私營合作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總幹事連瑋翹認為,「暖心行動」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以公私營合作的方式走入社區,直接為有需要病人提供轉介服務,有助於紓緩公營醫療壓力,但若果要根治本港的醫療問題,應要從人口老化和醫療預防兩方面著手。連呼籲當局認真審視公營醫療系統的不足之處,根據現有問題對症下藥,以改善醫療服務,透過篩查等提升基層健康意識,長遠亦要加強健康教育及意識,或可以外展手法彈性服務,讓長者在熟悉社區參與篩查,加強動力。@內容轉載:epoch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