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治療心房顫動 手術時間減半

新技術治療心房顫動 手術時間減半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助減中風可能性

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稱雖然心房顫動不會引致即時死亡,卻是不少慢性病或致死原因,例如患者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等。每增長10歲,患上心房顫動的風險便增加一倍。患者可能出現心悸、疲累、氣促等病徵,嚴重時可能說話不清,視力模糊和四肢乏力。

心臟科專科醫生馮永康認為,新治療技術有助減低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痛苦,多出的時間容許醫生可即時再進行左心耳封堵術。「脈衝場」手術只需約1.5小時。嘉諾撒醫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為全港首間私家醫院引入脈衝場消融術,今年2月至今治療11名心房顫動病人,暫時所有患者沒出現併發症或其他特殊狀況。亞太區除了香港之外,只有澳洲及新加坡有引入此技術。

74歲的患者陳女士今年1月尾感到手部麻痹,經檢查後發現有問題,而且心跳好亂。她說喜歡運動,以前身體好好,但患上這個疾病後就好辛苦。做完手術後,行路不會氣喘。


原文網址:東方日報
助減中風可能性

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稱雖然心房顫動不會引致即時死亡,卻是不少慢性病或致死原因,例如患者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等。每增長10歲,患上心房顫動的風險便增加一倍。患者可能出現心悸、疲累、氣促等病徵,嚴重時可能說話不清,視力模糊和四肢乏力。

心臟科專科醫生馮永康認為,新治療技術有助減低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痛苦,多出的時間容許醫生可即時再進行左心耳封堵術。「脈衝場」手術只需約1.5小時。嘉諾撒醫院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為全港首間私家醫院引入脈衝場消融術,今年2月至今治療11名心房顫動病人,暫時所有患者沒出現併發症或其他特殊狀況。亞太區除了香港之外,只有澳洲及新加坡有引入此技術。

74歲的患者陳女士今年1月尾感到手部麻痹,經檢查後發現有問題,而且心跳好亂。她說喜歡運動,以前身體好好,但患上這個疾病後就好辛苦。做完手術後,行路不會氣喘。


原文網址:東方日報
分享
1
中風|年輕缺血性中風 研究指大多有潛在風險因素
突如其來的中風,多發生在患有三高等會增加血管阻塞的病人身上,尤其是年紀愈高風險亦愈高。最近一項歐洲大型研究發現,三分之二缺血性中風患者都有至少一項未被診斷的相關高危因素,當中以高膽固醇、高血壓及心房顫動最為常見,特別是較年輕的患者及55歲以下有服用避孕藥的女性,更大機會是由未經診斷的病患引致中風。研究逾四千個案臨床上,多達八成的中風屬於缺血性,即由血管阻塞所致,餘下兩成則為出血性中風。根據在瑞士洛桑一間醫學中心進行的研究,共分析了4,354名中風個案,當中1,125人在中風前未被診斷有任何中風風險因素。高膽固醇最常見結果發現,未被診斷出患有中風風險因素的,其實高達67.7%人患有至少一種風險因素潛伏。在各種因素之中,以高膽固醇最為常見,發生率有61.4%;其次是高血壓,患病率亦有23.7%;亦有10.2%人原來患有可引致心跳異常及血栓形成的心房顫動。研究數據已於歐洲神經科學大會上公布。輕視風險因素威脅領導研究的學者指出,除了上述三項風險因素外,研究還發現另外八項因素,包括其他心臟問題、糖尿病、飲食習慣、肥胖、壓力、吸煙及酒精。對於未診斷出風險因素的原因,研究人員相信是由於很多人輕視中風風險因素的威脅,加上這些因素往往不會引起明顯徵狀,令人難以察覺。特別是一些體形正常的人,更容易忽視健康風險;亦有部分人是因為經濟問題而未有接受身體檢查或求醫。內容轉載: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