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檢查|及早辨識 預防中風

中風檢查|及早辨識 預防中風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香港每年有一萬二千至一萬四千個中風個案,因應患者腦部受影響的部分,可致語言不清、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半身不遂,隨時影響整個家庭。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希望可減低大眾中風風險。

中風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以後者較多,約佔八成個案。心臟科專科醫生蕭頌華表示,缺血性中風即腦血管出現栓塞,心瓣問題、冠心病和心律不正如心房顫動(房顫)等,可導致血栓形成引起中風,「而頸動脈出現斑塊沉積,都會阻礙血液供應腦部,增加中風風險。」

或喪失自理能力

中風令腦細胞死亡,情況不可逆轉,因應腦部受影響區域而出現手腳活動能力下降、麻痺、平衡力差、喪失語言能力、記憶力下降、吞嚥困難等,甚至出現肺炎、便秘、腦癇、失禁、抑鬱、腦水腫等併發症。蕭頌華指,「患者往往喪失自理能力而需要家人照顧,若本身為經濟支柱,對家庭影響將更大。」

房顫可致嚴重中風

房顫與中風關係密切,約四分一中風個案由房顫引起。蕭頌華解釋,「心房快速顫動的時候,未能有效將血液泵至心室,因此易於左心耳位置形成血栓。這些血栓較大,約5至7毫米,可阻塞較大的血管,引致較嚴重的中風,這些患者會有一定程度的殘障,甚至死亡,因此值得留意。」研究指本港居住在社區的65歲以上人士中,7%人患有房顫,不過長者未必察覺自己心跳有問題,可能只有輕微氣喘或疲倦。

篩查揪出高危者

2019年的全港流動式免費房顫篩查計劃「心程之旅」,在逾5,600名參與者中找到58人患有房顫而不自知,當中64%已接受轉介至心臟科專科醫生跟進。至於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暖心行動免費社區心臟檢查計劃之中,在601名參加者之中發現28人有心房顫動,另有27人出現嚴重心瓣問題。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出,「如果心臟瓣膜未能完全閉合,當心臟泵血時或會出現倒流情況,倒流情況嚴重或使心房發大,繼而引發房顫問題;而心室需要更用力搏動,長遠亦有心臟衰竭風險。」此外,逾兩成成年人患有卵圓孔未閉,即左邊和右邊心房之間的通道,在嬰兒時期未能正常閉合,當年長時周邊血管形成血栓的話,便有可能通過此通道走入左心房,引發中風危機。

檢查可作防範

年長、患有三高、曾經中風但原因不明的人士,都是中風或再次中風的高危人士,暖心行動會繼續在社區篩查心臟疾病、為有需要患者通波仔之外,特別推出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包括了7天動態心電圖、心臟超聲波、心臟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腦部電腦掃描、頸動脈及腦血管掃描,以及一次診症講解檢查結果,詳情可致電9722 0151查詢。

內容轉載:am730

香港每年有一萬二千至一萬四千個中風個案,因應患者腦部受影響的部分,可致語言不清、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半身不遂,隨時影響整個家庭。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推出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希望可減低大眾中風風險。

中風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以後者較多,約佔八成個案。心臟科專科醫生蕭頌華表示,缺血性中風即腦血管出現栓塞,心瓣問題、冠心病和心律不正如心房顫動(房顫)等,可導致血栓形成引起中風,「而頸動脈出現斑塊沉積,都會阻礙血液供應腦部,增加中風風險。」

或喪失自理能力

中風令腦細胞死亡,情況不可逆轉,因應腦部受影響區域而出現手腳活動能力下降、麻痺、平衡力差、喪失語言能力、記憶力下降、吞嚥困難等,甚至出現肺炎、便秘、腦癇、失禁、抑鬱、腦水腫等併發症。蕭頌華指,「患者往往喪失自理能力而需要家人照顧,若本身為經濟支柱,對家庭影響將更大。」

房顫可致嚴重中風

房顫與中風關係密切,約四分一中風個案由房顫引起。蕭頌華解釋,「心房快速顫動的時候,未能有效將血液泵至心室,因此易於左心耳位置形成血栓。這些血栓較大,約5至7毫米,可阻塞較大的血管,引致較嚴重的中風,這些患者會有一定程度的殘障,甚至死亡,因此值得留意。」研究指本港居住在社區的65歲以上人士中,7%人患有房顫,不過長者未必察覺自己心跳有問題,可能只有輕微氣喘或疲倦。

篩查揪出高危者

2019年的全港流動式免費房顫篩查計劃「心程之旅」,在逾5,600名參與者中找到58人患有房顫而不自知,當中64%已接受轉介至心臟科專科醫生跟進。至於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暖心行動免費社區心臟檢查計劃之中,在601名參加者之中發現28人有心房顫動,另有27人出現嚴重心瓣問題。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出,「如果心臟瓣膜未能完全閉合,當心臟泵血時或會出現倒流情況,倒流情況嚴重或使心房發大,繼而引發房顫問題;而心室需要更用力搏動,長遠亦有心臟衰竭風險。」此外,逾兩成成年人患有卵圓孔未閉,即左邊和右邊心房之間的通道,在嬰兒時期未能正常閉合,當年長時周邊血管形成血栓的話,便有可能通過此通道走入左心房,引發中風危機。

檢查可作防範

年長、患有三高、曾經中風但原因不明的人士,都是中風或再次中風的高危人士,暖心行動會繼續在社區篩查心臟疾病、為有需要患者通波仔之外,特別推出預防中風檢查計劃,包括了7天動態心電圖、心臟超聲波、心臟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腦部電腦掃描、頸動脈及腦血管掃描,以及一次診症講解檢查結果,詳情可致電9722 0151查詢。

內容轉載:am730

分享
2
【脈衝場消融術治療房顫新趨勢,手術時間短,適合年老患者】
俗稱「房顫」的心房顫動,是一種會持續惡化的心律疾病,年紀愈大,病發風險愈高,確診後需要盡早接受手術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發生。不過,許多年老患者礙於心臟機能欠佳,手術風險較高。近年本港就引入了「脈衝場消融術」,大大縮短手術時間,安全性較高,能讓更多本身未能接受手術的患者受惠,可望成為治療房顫的新趨勢。心房顫動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八十歲以上長者,患病比率達一成。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出,房顫患者的心跳會突然增加,即使安然坐著,也會感氣促及心悸等症狀,如果不作處理,或會增加中風及心臟衰竭等風險。他形容,房顫是一種持續發展的疾病,部份人會由偶發性演變成永久性,必須把握治療黃金期。傳統手術治療時間較長藥物及手術是房顫治療的兩大元素,不少人傾向選擇前者,畢竟年紀較大的患者不想「捱一刀」。然而,林醫生指控制心律的藥物,療效最多四至五成,而且或引起甲狀腺及肝功能受損等副作用,難以長期使用,相對而言,手術是較為理想的選擇。心臟科專科醫生表示,「射頻消融術」及「冷凍治療」是較常用的手術方法,手術針對左心房與肺靜脈交界出現的不正常細胞,藉著射頻或冷凍技術,消滅這些細胞,或在該位置建立「防火牆」,以阻擋它們對心律的干擾,從而改善病情。儘管手術療效達七至八成,惟手術時間長達數小時,而且有潛在的手術後遺症機會,例如射頻消融術可令人氣促,甚至影響食道,個別嚴重情況下,甚至可威脅生命安全。故此,醫學界一直尋求療效顯著而副作用低的手術方法。釋放脈衝細胞自然凋亡直至脈衝場消融術面世,進一步提升了房顫治療的成效。這種新技術並非利用能量或溫差消除不正常細胞,而是透過電流經過細胞表面,使細胞膜產生小孔,令其自然在短時間內死亡,無法再影響心臟跳動。由於電流集中於心房及肺靜脈附近,並能調節能量及時間,因此不會對神經線細胞及其他正常細胞造成破壞,研究指出相關併發症風險更接近零。脈衝場消融術的另一特點是手術時間大為縮短,每次脈衝釋放的時間約為兩秒,平均需要八次,整個手術時間大約為六十至九十分鐘︰「手術風險可因此減低,而且患者的接受程度會增加,預計將來會是治療心房顫動的標準。」這種治療技術於今年二月引入本港私家醫院。林醫生說,以往年紀大、心臟機能較弱的房顫患者幾乎只能透過藥物控制病情,正因脈衝場消融術的手術時間短、副作用少,如今能適合於這班患者身上,是治療房顫的一大突破。相對其他手術,脈衝場消融術的儀器無論在喉管設計及控制也更為靈活,能令心臟科醫生更易掌握相關技術,從而令更多房顫患者受惠。備注:林逸賢醫生提醒,治療心房顫動有不同方案,各有其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資料來源:晴報Sky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