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塗層支架 縮短服用抗血小板藥至1個月

藥物塗層支架 縮短服用抗血小板藥至1個月 |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

縮短服抗血小板藥時間   術後須保養血管
置入支架後,病者必須服食雙重血小板藥。心臟專科曾子欣醫生解釋,支架屬於外來物,有機會損傷血管,致血管內膜增生及刺激血小板產生反應,積累成血塊,增加堵塞血管的風險,出現急性心臟病發。對於高出血風險病者,例如:長者、擁有高血壓、中風、腸胃、肝及腎病史,比較正常人更易出血,換言之更易增加堵塞血管的風險,故這類患者必須依時服藥。

過往第一代及第二代的心臟支架,術後需要服食兩類抗血小板藥約一年,直至近年支架技術進步,支架上塗上可抑制血管內膜增生藥物,縮減病人服藥時間至一個月。曾醫生指,這樣可減少病者常忘記服藥,降低惡化血管等問題,避免短時間再次施行手術。


第五代支架半年後溶解 適合年輕病者心臟血管
提到第五代部分可溶性支架,有別於傳統金屬支架,其結構是支架上的V形關節位是由一種可分解的物料製成,大約半年後可完全溶解,而支架的其餘部分則採用第三代心臟支架的主要材質塗藥金屬製成,有效穩固血管避免下塌。曾醫生指,年輕人及中年人比較長者更適合選用第五代「因為年輕人有更長的人生,亦代表血管翻塞的機會也比較大,有利病者日後施行通波仔手術,此外,年輕人出現血管鈣化和血管分支的比例較長者低。」

不過,第五代支架比較目前最為普及的第三代支架,價錢高近一倍,所以曾醫生建議,不同的血管位置可選用不同年代的支架。「第五代適合用於講求血管要有彈性的地方,例如心臟左前降支的中游位置,那裏的血管很大機會走入肌肉內位置,每當心臟泵血,血管就會不斷收縮和膨脹,相對第五代支架可以減少血管壓力,至於身體其他位置的血管可使用第三代支架。」最後,曾醫生叮囑術後病者,不論選擇哪一款支架,必須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及嚴控三高,才可有效減低復發風險。


內容轉載:AM730

縮短服抗血小板藥時間   術後須保養血管
置入支架後,病者必須服食雙重血小板藥。心臟專科曾子欣醫生解釋,支架屬於外來物,有機會損傷血管,致血管內膜增生及刺激血小板產生反應,積累成血塊,增加堵塞血管的風險,出現急性心臟病發。對於高出血風險病者,例如:長者、擁有高血壓、中風、腸胃、肝及腎病史,比較正常人更易出血,換言之更易增加堵塞血管的風險,故這類患者必須依時服藥。

過往第一代及第二代的心臟支架,術後需要服食兩類抗血小板藥約一年,直至近年支架技術進步,支架上塗上可抑制血管內膜增生藥物,縮減病人服藥時間至一個月。曾醫生指,這樣可減少病者常忘記服藥,降低惡化血管等問題,避免短時間再次施行手術。


第五代支架半年後溶解 適合年輕病者心臟血管
提到第五代部分可溶性支架,有別於傳統金屬支架,其結構是支架上的V形關節位是由一種可分解的物料製成,大約半年後可完全溶解,而支架的其餘部分則採用第三代心臟支架的主要材質塗藥金屬製成,有效穩固血管避免下塌。曾醫生指,年輕人及中年人比較長者更適合選用第五代「因為年輕人有更長的人生,亦代表血管翻塞的機會也比較大,有利病者日後施行通波仔手術,此外,年輕人出現血管鈣化和血管分支的比例較長者低。」

不過,第五代支架比較目前最為普及的第三代支架,價錢高近一倍,所以曾醫生建議,不同的血管位置可選用不同年代的支架。「第五代適合用於講求血管要有彈性的地方,例如心臟左前降支的中游位置,那裏的血管很大機會走入肌肉內位置,每當心臟泵血,血管就會不斷收縮和膨脹,相對第五代支架可以減少血管壓力,至於身體其他位置的血管可使用第三代支架。」最後,曾醫生叮囑術後病者,不論選擇哪一款支架,必須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及嚴控三高,才可有效減低復發風險。


內容轉載:AM730

分享
1
心臟病發或無先兆 6成患者錯過治療黃金期
不少患者或會在沒有先兆下心臟病發,本港一年有逾6,000人因此病離世,當中急性心臟病的佔數百人。本港每年也有2,000多宗心肌梗塞個案,數字近年來相若,死亡率更可高達10%。由於心肌梗塞的病徵較典型,醫生呼籲市民,若心臟被大石壓住的感覺持續30分鐘以上,應立即求醫,「Time is muscle,不要靠估」,否則可能會錯過治療黃金期。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形容,心臟血管像行車線,膽固醇積聚會令行車線變窄,當有很多車(血管斑塊)經過該行車線時,「患者前一分鐘可以無事,心臟血管卻突然塞咗。」他解釋,斑塊表面有層薄組織細胞,破損時表面凹凸不平,身體的凝血機制會嘗試修復相關情況,形成血塊塞住血管。斑塊易積聚的高危因素,跟病人有不良習慣、「三高」、吸煙等有關。若有血管問題,應關注有甚麼誘發因素,例如情緒激動、進食過量、極端天氣、做運動等。病徵則取決於血管收窄情況,部分心肌梗塞病人血管可能只有約50%阻塞,徵狀不明顯,市民若有高危因素,應做適當檢查。處方溶血藥及進行「通波仔」手術均可治療心肌梗塞,患者情況緊急時,要第一時間「通波仔」打通血管,黃金時間為12小時,甚至6小時。醫學上亦有名為「Door-to-balloon time」的指引,做手術應愈快愈好,由病人到達醫院門口,到病人血管經囊球打通,應少於60至90分鐘。他引述數據指,約40%人是於12小時內做「通波仔」手術,換言之有60%未趕上黃金期或根本無機會做手術。內容轉載:on.cc東網
2
新一代冠心病治療 血管健康都可以彈返來?
健康的心血管本身擁有彈性及脈動能力,冠心病病人的血管因阻塞而收窄,並失去部分彈性,接受「通波仔」手術植入支架後,讓血管保持原有的動態是否可能?有專科醫生指,近年面世的冠心病治療在傳統支架上加以改進,有利血管回復脈動、彈性及較接近自然的狀態。第三位致命疾病心臟科專科醫生曾子欣醫生解釋,冠心病是指心臟動脈因為膽固醇斑塊聚積而收窄或閉塞,阻礙血液和氧氣的流通,可引起心絞痛、氣喘、疲倦等徵狀,也可導致急性心臟病發。多年來,冠心病高踞本港第三位致命疾病,單在2020年,就分別有3,860人及24,402人次因冠心病死亡或入院。冠心病風險與年齡有直接關係,一般而言,年紀愈大,患上冠心病的風險愈高。不過,近年冠心病有年輕化趨勢,相信與不良生活習慣相關。「通波仔」治療冠心病曾醫生表示,「通波仔」手術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用以打通收窄或阻塞的位置,通常會以球囊打開動脈,並植入滲藥支架支撐血管,恢復血液流通,支架上的藥物會隨著時間釋放,從而穩定膽固醇班塊,並且避免血管內皮細胞過度增生,減低再阻塞、動脈收窄等可引致急性心臟病發的風險。惟曾醫生指,滲藥性支架設計筆直和牢固,不符血管彎曲的天然形態,故而血管在植入滲藥性支架後被拉直,形態及動態有欠自然,可能增加血管再收窄及其他心臟不良事件的風險。曾醫生續說,臨床上不少患者「通波仔」後,飲食和運動大為改善,且血脂、血壓、血糖指標管理良好,可惜在一段時間之後,血管仍有機會再度阻塞,以上提及的血管形態問題或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研究發現,使用滲藥性支架的患者每年都有2%至3%心臟不良事件的風險,包括心臟病死亡、心肌梗塞及再阻塞,若累積五年,風險將高達20%至30%。」新一代治療 恢復血管自然形態近年,新一代冠心病治療「生物適應架」面世,在滲藥性支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生物適應架植入初期,會如滲藥支架般支撐血管,它的關節部份則在大概六個月後慢慢鬆開」,能夠因應血管的自然形態擴張、活動及轉彎,提高血管的彈性和脈動性,盡可能適應動脈的原有形態,有可能減低血管再阻塞或其他心臟不良事件的風險。換言之,生物適應架的結構轉變有助保留動脈的天然功能,補充滲藥支架的不足。曾醫生強調,冠心病年輕化,年輕患者的預期壽命較長,累積再阻塞風險比長者高,他們的治療目標不再只是打通血管,更重要是減低長遠復發風險。另一方面,年輕患者較為活躍,新一代生物適應架有助恢復心臟血管自然脈動,在日常生活或運動時,心臟能調整及增加血液輸出以應付身體的需要。最後,曾醫生提醒,冠心病治療方案應根據患者個別病情及需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患者如有相關疑問,應向自己的醫護人員查詢,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內容轉載:HK01
3
【通波仔手術後忌偷懶,專科護士指長者患者常犯1錯誤】
重點介紹心臟手術後的傷口護理、服藥指導和飲食建議,以幫助病患適應康復過程,促進身體健康。心臟手術後傷口護理:醫生進行手術,護士都會提醒病患於術後的注意事項,其中大家最上心的應算上傷口護理。Kolie以通波仔手術為例,通常傷口會處於手腕或大腿,這些位置都是日常動作經常使用到,因此護士經常提醒病患,術後要避免用手提重物,以免對傷口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如果大腿有傷口,患者要避免做蹲下動作;另外打噴嚏、咳嗽的時候要按住傷口,以防爆開。」護士指出,病患一般都記得要保持傷口清潔和乾燥,但日常動作很容易疏忽或忘記要顧忌傷口,導致傷口出現紅腫、膿液滲出或發炎跡象。當病患經常忘記避免拉扯傷口,傷口附近的血液從血管滲出,進入周圍的組織甚至滲透至另一皮層,並造成血腫。心臟手術後服藥指引:病患按醫生或藥劑師的指示正確使用處方藥物,是最基本的事情,但Kolie指出這是很多病患經常犯錯的地方。 「一些年紀大的患者,他可能本身除了心臟問題,身體還同時有幾種慢性病,這個時候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準時服藥。正正因為他們本身已經有長期服藥,反而會有一種想法誤為『我吃太多藥物了,很容易有副作用吧』,但其實你不服用醫生開給你的藥物,反而會有更多問題出現。」Kolie指出,年紀大的患者可能會忘記服藥,但其他患者可能會因為「不想吃」、「怕吃藥」等原因自行停藥,甚至自行調整劑藥,這也是醫護人員最不想見到的事情。 「患者不清楚藥物的作用,原來一直服用的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血壓,但當你自行停藥,血壓就會飆升;而調較藥物劑量的行為同理。」心臟疾病的藥物常見如抗凝血劑、抗生素和止痛藥,都有一定遵從劑量和時間表,如果意停藥或調整劑量,首要影響的絕對是病患本身。 「更嚴重的情況是,一些患者不跟從醫生的指引,自行購買成藥服用。我們不知道這些藥物的成分,也不知道與患者本身服用的藥物會否產生不良互動。」而這個行為會令到病情產生更多變數,甚至出現異常反應,導致準時服藥這一項本來簡單的注意事項,也變得複雜起來。心臟手術後飲食調理:通常在手術後的初期,患者都能夠好好遵從醫生或營養師的飲食指導,但往往不能持之以恆。Kolie強調,手術後的飲食會影響病患的康復進度,特別是本身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他們大部份都屬三高人士,改變以往的飲食習慣對他們百利而無一害。 「以心血管病患為例,我們一般建議他們吃得清淡一點,盡量避免食太多油膩食物。」護士經常提醒病患注意飲食,而這一點,病患身邊的家人或照顧者就可以依照下面三大重點,好好幫助病患。 高血壓:少食鹽 高血糖:少食糖 高膽固醇:少食油心臟手術後的護理是一個慢慢步向健康的過程,包括傷口護理、服藥指引和飲食調理。很多時候,病患本身並沒有這麼大決心,或記得清楚所有注意事項,而病患身邊的家人和照顧者的支持和輔助在這個時候顯得十分有用。畢竟,Kolie很多時候也要提醒病患身邊的照顧者,才能讓病患持久地遵照正確的方向慢慢康復。文章版權為新城廣播有限公司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