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直播】心臟病手術最新發展 降低風險、預防中風

【醫+直播】心臟病手術最新發展 降低風險、預防中風 | Hong Kong Asia Heart Centre

今集就由主持Esther陳以禔 和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講解一下心臟病手術仲有邊啲新發展,做手術之前,又點樣預防各種致病因素呢?

資訊來源:新城健康+
今集就由主持Esther陳以禔 和 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 講解一下心臟病手術仲有邊啲新發展,做手術之前,又點樣預防各種致病因素呢?

資訊來源:新城健康+
Share
0
【房顫「心亂如麻」或中風 薄血藥減風險 部份備逆轉針劑危急可救命】
心跳紊亂看似並非大事,但其實長期心跳不規律即屬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較他人高。若有手麻、頭暈等症狀,可能已出現中風先兆,隨時可以致命。專科醫生提醒,應時刻留意心跳情況,需要時借助智能手錶的心電圖檢測功能監察心跳情況,如有懷疑,應盡快求醫。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解釋,房顫患者的心跳可快可慢,心跳太快可影響心臟泵血功能,或令患者活動時感到「唔夠氣」,甚至呼吸困難;心跳太慢則可能令血液未能及時「上腦」而頭暈。除此以外,由於心房欠缺規律跳動的節奏,心房血流因而減慢,容易產生血塊,當血塊流出心房,就會沿血管到達不同部位,如手、腳、腸道、腦部等,堵塞該處血管而可能需要截肢、腸道壞死,以至更嚴重的缺血性中風,因此房顫絕非小病小痛。智能手錶可輔助檢測房顫因此,曾醫生提醒,假如自我察覺有心跳亂、心悸、快走時心跳急促,甚至覺得有一、兩秒暈眩感,不妨嘗試把脈初步評估心跳是否規律;如有智能手錶,則可嘗試利用內置的心電圖檢測功能進行基本檢查,又或者使用血壓計初步檢查心律,一旦有所懷疑,就應盡快求醫,並提供相關記錄讓醫生作參考之用。視乎患者情況,醫生可通過基本檢查、心電圖檢查、24小時或72小時心電圖監測,可輔助確診房顫。確診後,醫生便需視乎病因決定治療的方向,部份患者可能是由於心臟發大、心瓣倒流、甲狀腺功能失調所致,就要循根本病因作出處理,以解決房顫的問題。不過,曾醫生指,多數患者並無特別成因,故治療上主要則是治療心律不正的問題,以及降低中風風險。「兩者均可通過服藥或手術處理,如房顫導管消融術可治療心律不適的問題、左心耳封堵術則可減少心房血塊形成,從而降低中風風險。」新一代薄血藥備逆轉針劑 危急時可救命除了手術,曾醫生表示藥物效果亦相當理想,其中針對降低中風風險的藥物,近年發展出的新一代薄血藥成效理想,突破傳統華法林藥效不穩、與藥物及食物相沖等問題,故除了部份如置換機械心瓣的患者不適用新一代薄血藥外,現時多數患者均會處方此類藥物作降低中風風險之用。針對一些高風險出血的患者,醫生在處方此類藥物時,亦會視乎情況,將備有逆轉針劑的藥物列入考慮之列,「服食薄血藥有機會增加出血風險,約1%,若患者嚴重出血,需要立即逆轉薄血藥功效,逆轉針劑就能發揮其作用。」以一位70多歲正服食新一代薄血藥、患有房顫的伯伯為例,某天因心跳過慢而暈眩,跌倒時不幸撞到頭部,送往醫院發現腦出血,當時出血範圍迅速擴大,需要緊急安排手術清除積血,幸而其服食的薄血藥備有逆轉針劑,得以即時停止藥效,隨即開始手術,最後手術成功,平安出院。當然,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不一,選用的藥物及其副作用亦有所不同,患者如有懷疑,應向主診醫生查詢。資訊來源:晴報
1
【頑固型高血壓可致中風及心臟病】
頑固型高血壓 可致中風及心臟病 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 有效平穩血壓分享:香港有不少高血壓患者,由於大部份患者沒有明顯症狀,所以根本不知自己有血壓問題。然而高血壓為「隱型殺手」,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風、腎病及眼底血管增生的風險。香港亞洲心臟中心主任、心臟科專科林逸賢醫生指,以往高血壓主要靠改善生活習慣和藥物控制,但如遵照醫囑後血壓仍然偏高,患者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血壓藥來控制,現時則建議病人可選擇進行「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RDN)」以穩定血壓。「高血壓是三高中最常見的,根據去年衛生署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本港有近30%成年人有血壓高問題。」林醫生指只有少部份患者會感頭暈及頭痛,其餘患者沒有任何問題。當血壓長期偏高,便容易引致爆血管,如腦出血失救致死,或是大動脈內膜撕裂亦可引致猝死。「高血壓亦可致腦血管、心血管、腎血管或腳血管變壞慢慢阻塞,出現慢性問題,這樣可引致中風、需洗腎或爛腳等。所以血壓高是一直潛伏體內的沉默殺手,隨時會突然出現成為致命元凶。」定期測血壓 及早發現並控制風險林醫生指血壓高是血管老化的過程,他建議三十歲以上的成年人應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當發現血壓超標(上壓>130mmHg;下壓>80 mmHg),便屬於早期高血壓,可以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如戒煙戒酒,少鹽少油等控制血壓。但如到了第一期高血壓(上壓>140mmHg-159 mmHg;下壓>90 mmHg-99 mmHg),這階段除了生活習慣改變,還需輔以藥物控制。第二期高血壓為(上壓>160mmHg-179 mmHg;下壓>100 mmHg-109 mmHg),這已很嚴重需要立即尋求醫護人員協助,當上壓每上升20mmHg或下壓上升10mmHg,患血液循環慢性疾病的風險便會增加1倍,然而有約15%患者的控制效果不理想,需考慮接受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是一種介入治療,醫生會於病人大腿內側進行局部麻醉,並從其中一側大腿的股動脈以打針方式置入一條中空鞘管,以便將治療專用的導管放入體內。當導管到達其中一邊腎臟動脈後,會在4個合適的位置同時利用高頻率電波進行神經組織電擊治療,每次需時約1分鐘,當一邊的腎動脈完成治療後,醫生便會於另一邊腎重複步驟,直至手術完成,便會取出所有治療的導管器材。手術可以減低腎動脈附近神經線的活躍程度,降低腎素(血管收縮素)分泌以達控制血壓的目的。臨床效果理想 減併發症死亡風險林醫生指進行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不單傷口微細,且風險極低,而手術一般需時約60分鐘,術後最快可即日出院。根據臨床數據證實,腎臟交感神經消融術的效果理想,特別適合有抗藥性及經常忘記服藥的長者,近期一位病人的血壓水平一直不理想,但因服食不同降血壓藥皆有副作用,在醫生建議下做了手術後,控制血壓效果理想,憂慮亦因而緩解。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手術後患者24小時上壓平均值可下降20mmHg,效果可持續至術後3年。「於早前的臨床研究病人的血壓只要下降2mmHg,病人因中風死亡的風險便下跌10%,心臟病發的風險亦下跌7%,可見手術的效果顯著。」術後繼續用藥 保持良好習慣林醫生提醒,病人完成手術後仍需繼續服降血壓藥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以減低日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就算要嘗試減藥,亦需在醫生監察及建議下進行。資訊來源:AM730
2
【心有所術:冠心病病徵易疏忽,通波仔降死亡風險】
冠心病病徵易疏忽,通波仔降死亡風險心臟病在香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居第三位,二零二零年心臟病的住院病人出院次數及住院病人死亡人數共約71,300人次,而因心臟病而死亡的登記死亡人數 有6,561人。當中以冠心病最多,佔心臟病死亡人數58.8%。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很多,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吸煙、糖尿病、肥胖、缺乏體能活動 和長期受到壓力及家族成員曾患有心臟病,也會增加患病風險。冠心病的典型病徵為胸口翳悶,進行運動或體力勞動時心臟會更為不適,亦可能出現心絞痛、冒冷汗及噁心欲嘔等症狀,但並不是人人都有心絞痛,有些人可能僅出現氣喘、暈眩或嘔吐等症狀,加上身體比較疲乏,往往誤以為只是感冒或吃錯東西所致,忽略了心臟病的可能性。曾有一名80歲老翁,因突然出現上吐下瀉而到急診室求診。初時就連醫療團隊都以為是腸胃炎,及後見老翁的精神狀態愈來愈差,非常疲倦卻又難以入睡,經心電圖及血液檢測後才發現是急性心臟病須立刻進行急救,但因已拖延幾小時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及後的康復程度因而未如理想。可見長者的非典型冠心病病徵確實易令人看漏眼。或許你會問心臟病發為何上吐下瀉?皆因病發時身體產生的荷爾蒙有機會影響全身,導致出現與心臟病無關的症狀。一旦確診為冠心病,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而年紀老邁或身體虛弱的長者可採用藥物治療。阿士匹靈或會導致長者胃出血或胃潰瘍,可改為選用氯吡格雷一類的抗血小板藥,氯吡格雷並無前述的副作用,適合長者長期服食,可預防心臟病及中風等。而接受過「通波仔」手術的患者一般亦會服用氯吡格雷,以防止病情復發。為預防冠心病長者應維持適當運動量,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便較容易察覺運動時身體上的變化,以便採取進一步的治療方案。資料來源: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