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心亂如麻」或中風 薄血藥減風險 部份備逆轉針劑危急可救命】

【房顫「心亂如麻」或中風 薄血藥減風險 部份備逆轉針劑危急可救命】 | Hong Kong Asia Heart Centre

心跳紊亂看似並非大事,但其實長期心跳不規律即屬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較他人高。若有手麻、頭暈等症狀,可能已出現中風先兆,隨時可以致命。專科醫生提醒,應時刻留意心跳情況,需要時借助智能手錶的心電圖檢測功能監察心跳情況,如有懷疑,應盡快求醫。

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解釋,房顫患者的心跳可快可慢,心跳太快可影響心臟泵血功能,或令患者活動時感到「唔夠氣」,甚至呼吸困難;心跳太慢則可能令血液未能及時「上腦」而頭暈。除此以外,由於心房欠缺規律跳動的節奏,心房血流因而減慢,容易產生血塊,當血塊流出心房,就會沿血管到達不同部位,如手、腳、腸道、腦部等,堵塞該處血管而可能需要截肢、腸道壞死,以至更嚴重的缺血性中風,因此房顫絕非小病小痛。

智能手錶可輔助檢測房顫
因此,曾醫生提醒,假如自我察覺有心跳亂、心悸、快走時心跳急促,甚至覺得有一、兩秒暈眩感,不妨嘗試把脈初步評估心跳是否規律;如有智能手錶,則可嘗試利用內置的心電圖檢測功能進行基本檢查,又或者使用血壓計初步檢查心律,一旦有所懷疑,就應盡快求醫,並提供相關記錄讓醫生作參考之用。

視乎患者情況,醫生可通過基本檢查、心電圖檢查、24小時或72小時心電圖監測,可輔助確診房顫。確診後,醫生便需視乎病因決定治療的方向,部份患者可能是由於心臟發大、心瓣倒流、甲狀腺功能失調所致,就要循根本病因作出處理,以解決房顫的問題。

不過,曾醫生指,多數患者並無特別成因,故治療上主要則是治療心律不正的問題,以及降低中風風險。「兩者均可通過服藥或手術處理,如房顫導管消融術可治療心律不適的問題、左心耳封堵術則可減少心房血塊形成,從而降低中風風險。」

新一代薄血藥備逆轉針劑 危急時可救命
除了手術,曾醫生表示藥物效果亦相當理想,其中針對降低中風風險的藥物,近年發展出的新一代薄血藥成效理想,突破傳統華法林藥效不穩、與藥物及食物相沖等問題,故除了部份如置換機械心瓣的患者不適用新一代薄血藥外,現時多數患者均會處方此類藥物作降低中風風險之用。針對一些高風險出血的患者,醫生在處方此類藥物時,亦會視乎情況,將備有逆轉針劑的藥物列入考慮之列,「服食薄血藥有機會增加出血風險,約1%,若患者嚴重出血,需要立即逆轉薄血藥功效,逆轉針劑就能發揮其作用。」

以一位70多歲正服食新一代薄血藥、患有房顫的伯伯為例,某天因心跳過慢而暈眩,跌倒時不幸撞到頭部,送往醫院發現腦出血,當時出血範圍迅速擴大,需要緊急安排手術清除積血,幸而其服食的薄血藥備有逆轉針劑,得以即時停止藥效,隨即開始手術,最後手術成功,平安出院。當然,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不一,選用的藥物及其副作用亦有所不同,患者如有懷疑,應向主診醫生查詢。

資訊來源:晴報
心跳紊亂看似並非大事,但其實長期心跳不規律即屬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較他人高。若有手麻、頭暈等症狀,可能已出現中風先兆,隨時可以致命。專科醫生提醒,應時刻留意心跳情況,需要時借助智能手錶的心電圖檢測功能監察心跳情況,如有懷疑,應盡快求醫。

心臟科專科曾子欣醫生解釋,房顫患者的心跳可快可慢,心跳太快可影響心臟泵血功能,或令患者活動時感到「唔夠氣」,甚至呼吸困難;心跳太慢則可能令血液未能及時「上腦」而頭暈。除此以外,由於心房欠缺規律跳動的節奏,心房血流因而減慢,容易產生血塊,當血塊流出心房,就會沿血管到達不同部位,如手、腳、腸道、腦部等,堵塞該處血管而可能需要截肢、腸道壞死,以至更嚴重的缺血性中風,因此房顫絕非小病小痛。

智能手錶可輔助檢測房顫
因此,曾醫生提醒,假如自我察覺有心跳亂、心悸、快走時心跳急促,甚至覺得有一、兩秒暈眩感,不妨嘗試把脈初步評估心跳是否規律;如有智能手錶,則可嘗試利用內置的心電圖檢測功能進行基本檢查,又或者使用血壓計初步檢查心律,一旦有所懷疑,就應盡快求醫,並提供相關記錄讓醫生作參考之用。

視乎患者情況,醫生可通過基本檢查、心電圖檢查、24小時或72小時心電圖監測,可輔助確診房顫。確診後,醫生便需視乎病因決定治療的方向,部份患者可能是由於心臟發大、心瓣倒流、甲狀腺功能失調所致,就要循根本病因作出處理,以解決房顫的問題。

不過,曾醫生指,多數患者並無特別成因,故治療上主要則是治療心律不正的問題,以及降低中風風險。「兩者均可通過服藥或手術處理,如房顫導管消融術可治療心律不適的問題、左心耳封堵術則可減少心房血塊形成,從而降低中風風險。」

新一代薄血藥備逆轉針劑 危急時可救命
除了手術,曾醫生表示藥物效果亦相當理想,其中針對降低中風風險的藥物,近年發展出的新一代薄血藥成效理想,突破傳統華法林藥效不穩、與藥物及食物相沖等問題,故除了部份如置換機械心瓣的患者不適用新一代薄血藥外,現時多數患者均會處方此類藥物作降低中風風險之用。針對一些高風險出血的患者,醫生在處方此類藥物時,亦會視乎情況,將備有逆轉針劑的藥物列入考慮之列,「服食薄血藥有機會增加出血風險,約1%,若患者嚴重出血,需要立即逆轉薄血藥功效,逆轉針劑就能發揮其作用。」

以一位70多歲正服食新一代薄血藥、患有房顫的伯伯為例,某天因心跳過慢而暈眩,跌倒時不幸撞到頭部,送往醫院發現腦出血,當時出血範圍迅速擴大,需要緊急安排手術清除積血,幸而其服食的薄血藥備有逆轉針劑,得以即時停止藥效,隨即開始手術,最後手術成功,平安出院。當然,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不一,選用的藥物及其副作用亦有所不同,患者如有懷疑,應向主診醫生查詢。

資訊來源:晴報
Share
0
暖心價心臟電腦掃描 減輪候診斷
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陳文偉指出,最初為公院排期通波仔的患者提供另一快捷治療途徑,而去年11月服務恆常化,並展開免費社區心臟檢查計劃,即使非排期中的病人,有需要亦可參加計劃,「現已為500名長者作免費檢查,為450名患者以優惠價通波仔。」輪候心臟電腦掃描需時在免費篩查和通波仔手術之間,還有確診的步驟。然而於公營醫療系統輪候造影診斷、心臟電腦掃描,需時長達156星期。患者未能及時診斷的話,將有礙接受治療。陳文偉續指,「心臟電腦掃描將補足現行的公私營協作,毋須公立醫院轉介,亦可得到快速的診斷。」計劃包括心臟電腦掃描及心臟科專科醫生診金,價錢為4,800港元,約為原價8,600港元的五六折。血管造影技術提升冠心病常用的診斷方法,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波、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磁力共振等,而美國心臟學學院及美國心臟協會最新指引建議電腦掃描血管造影作為一線檢查。放射科專科醫生徐偉聰表示近年相關技術大有進步,「輻射量比傳統電腦掃減少67%輻射,而沒有影響清晰度;掃描過程由250毫秒減至66毫秒,減少以往因為心跳太快、患者難閉氣而令影像模糊的情況;顯影劑的用量也減近四成,腎病患者也可安全地接受檢查;解像度也更高更清晰,有助醫生斷症。CT-FFR助判斷治療方案臨床上,如血管堵塞九成或以上須通波仔,而收窄50%至70%屬「中度狹窄」,是否需要手術處理視乎血管的血液流量及流速。傳統上須作入侵式檢查量度血流儲備分數(FFR),即量度血管收窄位置前後的血壓作比較,如FFR少於0.8應考慮手術。徐偉聰表示現有無創的血流儲備分數造影(CT-FFR),「透過冠狀動脈斷層掃描血管造影,建立立體解剖模型,再透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便可計算出血流儲備分數。此檢查屬非入侵性,方便患者之外,也可幫助醫生更準確判斷應用藥還是做手術。」診斷不宜拖延51歲的林小姐,2017年因胸口痛到急症室求診,住院數天觀察,醫生建議她出院後排期做心臟電腦掃描檢查,惟最少等半年。林小姐認為不能拖,故到私家醫院檢查。取得報告後返回公立醫院覆診,始發現有一條血管塞了九成,要轉介另一公立醫院做通波仔,但院方建議她等下月糖尿病覆診再排期看心臟科,林小姐遂決定到私家醫院求醫,更獲安排翌日立即做手術。今年5月及10月,林小姐因糖尿病控制欠佳再度出現心口痛,最終兩次均參加者得到治療,現情況漸趨穩定。內容轉載:AM730
1
急性胸痛評估-拆心臟病計時炸彈
自2020年11月開始,香港亞洲心臟中心幫助冠心病患者以相宜價錢做「通波仔」手術,目前已有555位患者受惠。中心將加入一站式急性胸痛評估服務,同時得到大鴻輝慈善基金資助,患者真正能夠以公院的預估費用做手術,並進一步紓緩公營醫療的壓力。香港亞洲心臟中心總經理、資深心臟科護士陳文偉表示,疫情下公院「爆煲」,非緊急手術暫停,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堵塞猶如「計時炸彈」,隨時因血管嚴重堵塞而心肌梗塞,由非緊急演變成緊急個案,「目前救護車及急症室服務有可能令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延緩及時治療的時機,手術因而變得複雜,患者承受更大的風險,甚至猝死。早前就有一個個案,他有胸口不適徵狀,檢查後發現心臟血管有多處堵塞,最後通波仔時要植入多達9個支架,若沒有及時處理,後果不堪設想。」延遲治療效果較差於2020年初,本地已有研究指出,心肌梗塞患者由出現病徵至接觸到醫護人員的時間,疫情出現前主要為少於1小時及1至3小時,疫情出現後則明顯延長至3至6小時及6至12小時為主。臨床結果亦發現,疫情後組別患者較多出現處理手法較複雜,或臨床結果較差,包括院內死亡、心因性休克、持續心室性心搏過速或心室纖維性顫動,以及要使用心臟機械輔助的情況。評估檢查手術一條龍為進一步紓緩公營醫療的壓力,嘉諾撒醫院門診、香港亞洲心臟中心於尖沙咀及中環的社區門診,將提供一站式急性胸痛評估服務。陳文偉指,受胸痛困擾的人士,可致電24小時熱線9722 0151,心臟科專科護士將作電話初步評估,有需要便會盡快安排見醫生和作相關檢查,如靜態或動態心電圖、超聲波、心臟酵素、心血管電腦掃描等。「如情況嚴重,將盡快安排患者到醫院接受緊急手術。曾試過最快的個案是早上見醫生,下午做手術,只要人手和手術室安排得到,都會盡早為患者處理。」真正公院價由於「嘉家護心2022」得到資助,合資格患者只需支付公營醫院的預估費用做通波仔手術。而醫院和醫生則以成本價和優惠價收費,當中的差額由大鴻輝基金負責。嘉諾撒醫院總經理許小虎博士指,「計劃將於4月開始接受申請和評估,目標資助人數為100人,估計每個個案補貼約二至三萬港元。視乎疫情發展和計劃成效,將來或繼續資助。」資助對象方面,無論是現時因疫情而延後通波仔的公院病人、經過醫生評估適合通波仔的病人,以及經過上述胸痛評估需要通波仔的病人,都適合申請。內容轉載:AM730
3
【脈衝場消融術治療房顫新趨勢,手術時間短,適合年老患者】
俗稱「房顫」的心房顫動,是一種會持續惡化的心律疾病,年紀愈大,病發風險愈高,確診後需要盡早接受手術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發生。不過,許多年老患者礙於心臟機能欠佳,手術風險較高。近年本港就引入了「脈衝場消融術」,大大縮短手術時間,安全性較高,能讓更多本身未能接受手術的患者受惠,可望成為治療房顫的新趨勢。心房顫動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八十歲以上長者,患病比率達一成。心臟科專科醫生林逸賢指出,房顫患者的心跳會突然增加,即使安然坐著,也會感氣促及心悸等症狀,如果不作處理,或會增加中風及心臟衰竭等風險。他形容,房顫是一種持續發展的疾病,部份人會由偶發性演變成永久性,必須把握治療黃金期。傳統手術治療時間較長藥物及手術是房顫治療的兩大元素,不少人傾向選擇前者,畢竟年紀較大的患者不想「捱一刀」。然而,林醫生指控制心律的藥物,療效最多四至五成,而且或引起甲狀腺及肝功能受損等副作用,難以長期使用,相對而言,手術是較為理想的選擇。心臟科專科醫生表示,「射頻消融術」及「冷凍治療」是較常用的手術方法,手術針對左心房與肺靜脈交界出現的不正常細胞,藉著射頻或冷凍技術,消滅這些細胞,或在該位置建立「防火牆」,以阻擋它們對心律的干擾,從而改善病情。儘管手術療效達七至八成,惟手術時間長達數小時,而且有潛在的手術後遺症機會,例如射頻消融術可令人氣促,甚至影響食道,個別嚴重情況下,甚至可威脅生命安全。故此,醫學界一直尋求療效顯著而副作用低的手術方法。釋放脈衝細胞自然凋亡直至脈衝場消融術面世,進一步提升了房顫治療的成效。這種新技術並非利用能量或溫差消除不正常細胞,而是透過電流經過細胞表面,使細胞膜產生小孔,令其自然在短時間內死亡,無法再影響心臟跳動。由於電流集中於心房及肺靜脈附近,並能調節能量及時間,因此不會對神經線細胞及其他正常細胞造成破壞,研究指出相關併發症風險更接近零。脈衝場消融術的另一特點是手術時間大為縮短,每次脈衝釋放的時間約為兩秒,平均需要八次,整個手術時間大約為六十至九十分鐘︰「手術風險可因此減低,而且患者的接受程度會增加,預計將來會是治療心房顫動的標準。」這種治療技術於今年二月引入本港私家醫院。林醫生說,以往年紀大、心臟機能較弱的房顫患者幾乎只能透過藥物控制病情,正因脈衝場消融術的手術時間短、副作用少,如今能適合於這班患者身上,是治療房顫的一大突破。相對其他手術,脈衝場消融術的儀器無論在喉管設計及控制也更為靈活,能令心臟科醫生更易掌握相關技術,從而令更多房顫患者受惠。備注:林逸賢醫生提醒,治療心房顫動有不同方案,各有其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資料來源:晴報Skypost